顯示具有 設計關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關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設計關連:思想家-R.Buckminster Fuller

“Everything you’ve learned in school as ‘obvious’ becomes less and less obvious as you begin to study the universe. For example, there are no solids in the universe. There’s not even a suggestion of a solid. There are no absolute continuums. There are no surfaces. There are no straight lines.”





R. Buckminster Fuller And the Inventor’s Life

美國建築師富勒:一個發明奇才的一生

By James Sterngold
PALO ALTOCalifornia – AS the designer R. Buckminster Fuller liked to tell it, his powerful creative vision was born of a moment of deep despair at the age of 32. A self-described ne’er-do-well, twice ejecte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 failure in business and a heavy drinker, he trudged to the Chicago lakefront one day in 1927 and contemplating suicide. But an inner voice interrupted, telling him that he had a mission to discover great truths, all for the good of humankind. 設計家伯克明斯特富勒總愛說,他的強大創造洞見誕生於32歲那年一個絕望至極的剎那。自稱一事無成的他,兩次被哈佛大學退學,經商失敗,飲酒無度,1927年某天腳步沈重走到芝加哥湖畔想自殺,內心卻有個聲音打岔,告訴他,他身負為人類福祉發現偉大真理的大任。

That was the pivot on which, he claimed, his life turned. The onetime loser entered a period of deep reflection, then emerged bursting with creativity as he developed the “Dymaxion” inventions: technologies that he said would transform housing, transportation, urban organization and, eventually, the human condition. From 1927 on, Fuller seemed utterly self-assured, even messianic, as he developed innovations like the geodesic dome, equal parts engineering élan and poetry. 他說,那是他人生轉向的樞紐。這位過去的失敗者進入一個深潛反思的階段,銷聲忘言,冒出頭來的時候,創意爆發,想出Dymaxion系列新發明:據他所說,那些科技將會改造住宅、運輸、都市組織,終而改變人類處境。1927年起,看似自信滿滿,甚至帶著救世主氣息的富勒,想出兼融工程氣勢和詩意的多面體圓頂之類創新作品。

Those pioneering creations will be on display this summer in “Buckminster Fuller: Starting With the Universe,” a sprawling show at 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in New York that testifies to the wide-ranging intellectual curiosity of Fuller (1895-1983).那些具開創性的作品,今夏將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內涵廣泛的「富勒:天地之初」展覽中陳列,這些作品見證1895年生、1983年過世的富勒包羅廣遠的知性好奇心。

But recent research has shed new light on Fuller’s inner life. In particular, it now appears that the suicide story may have been yet another invention, a myth that served to cover up a formative period that was far more tumultuous and unstable, for far longer, than Fuller ever revealed. 但晚近一些研究使我們對富勒的內心世界有新的認識,尤其自殺故事現在看來可能是富勒的又一個發明,這個用心營造的迷思旨在掩飾一段養成歲月,那段歲月遠比富勒生前向我們透露的要更動盪、更不安定,也更持久。

That is one insights gleaned by researchers who are exploring his personal archives, deposited in 1999 a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 by his family. Fuller collected nearly every scrap of paper that ever passed through his hands, including letters that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suicide story. 這是探究富勒私人檔案的研究人員獲得的洞識,檔案1999年由富勒的家人交給史丹福大學圖書館典藏。富勒幾乎把他雙手碰過的每片紙張都保留下來,包括使後人懷疑自殺故事是否真實的多封信件。

“If you really look for the details of his life at the time, it’s easy to see that the suicide story was a creation,” said Barry Katz, a Stanford historian who wrote a study in the forthcoming book “Reassessing R. Buckminster Fuller,” co-editor by Hsiao-Yun Chu, a former assistant curator of the papers. 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貝瑞凱茲說:「如果你真的找一找他那段時期的生活細節,很容易就能看出自殺故事是他編的。」凱茲和曾任富勒檔案助理編審的朱曉雲(譯音)合編即將出版的新書《再評富勒》,書裡有他一篇論文。

In 1927 Fuller, living in Chicago, and his wife, Anne, in New York, exchanged almost daily letters and telegrams. Not one makes reference either to thoughts of death or to an epiphany. 1927年,住在芝加哥的富勒與人在紐約的妻子安幾乎每天相互通信或拍電報,裡面並無片言隻字提及尋短之念或頓悟。

Instead, Mr. Katz said, he found sign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retching from the time Fuller’s first daughter, Alexandra, died in 1922, through his financial failures and, finally, the collapse of a torrid extramarital romance in 1931. Still, the suicide story seemed to serve a purpose. 凱茲說,他發現,1922年富勒的大女兒亞利珊卓過世,接著富勒財務失利,最後是一場激烈的婚外情在1931年破裂,富勒的抑鬱與焦慮跡象貫穿整個過程。但自殺的故事似乎有某種用意。

“It gave a trajectory to his career,” Mr. Katz said. “The story was constructed after the fact to show how he suddenly developed these new ideas. I think he came to believe the story himself.” 凱茲說:「自殺故事賦予他的生涯歷程一個軌跡。他在事後編構這個故事,藉此解釋他為何突然想出一堆新點子。我認為,後來他自己也信以為真。」

Fuller’s daughter, Allegra Fuller Snyder, a retired professor of d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CaliforniaLos Angeles, said she was not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the 1927 epiphany may not have been literally true. “It was a kind of parable of his interior thinking, really,” she said. 富勒的女兒、洛杉磯加州大學退休舞蹈教授艾蕾葛拉富勒史奈德說,獲知父親1927年的頓悟恐怕不是真的,她並不意外。她說:「說真的,那有點像是反映他內心想法的寓言故事。」

She recounted another occasion on which he had seemed to find inspiration at a dark moment. Fuller had tried to turn an idea for prefabricated housing into a business after World War II by teaming with the Beech Aircraft Company and other investors. But in 1946, after prototypes were built, the project collapsed. 她說,她父親彷彿也曾在另一個特別黑暗的時刻找到靈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富勒想和比奇飛機公司等投資者合作,把預鑄住宅的概念變成一門生意,但1946年原始模型打造完工後,計畫失敗。

Ms. Snyder recalled her father coming home to their small apartment utterly despondent. She said she went to bed then got up in the morning only to find that he had been up all night working at a small wooden table. 史奈德想起,她父親回到他們在小公寓的家,看起來萬念俱灰。她說,她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父親徹夜未眠,在一個小木頭桌子前工作。

“I remember very well that he was talking about this new thing, the geodesic dome,” she said. “That’s what he said to me.” 她說:「我記得清清楚楚,他在談他的新發明,多面體圓頂。他跟我說的就是那個。」

For all his creative energy, Fuller’s legacy is slippery. By conventional measures he accomplished little. His soaring geodesic domes have been used – memorably for theUnited States pavilion at Expo 67 in Montreal – but never for the large-scale projects he envisioned, like the dome he hoped would cover most of Manhattan儘管富勒充滿無窮的創造能量,卻沒能留給後人具體的建築作品。按傳統標準衡量,他成果甚少。有人採用他設計的多面體圓頂,好比1967年蒙特婁世界博覽會讓人難忘的美國館,但從來沒有人拿來用在富勒設想的那種大規模計畫上,例如他心中那個籠罩大半曼哈坦的圓頂。

Yet Fuller had great influence through his design principles and his lectures and writings. His book “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 helped make him a symbol of the counterculture. 但是,透過他的設計原理、演講與文章,富勒影響深遠。他的書《地球號太空船操作手冊》使他成為反文化運動的表徵。

As Mr. Katz put it, “Fuller’s greatest invention was not a house or a car or a dome. It was himself.” 正如凱茲所說:「富勒最偉大的發明不是一棟房子、一輛車子或一座圓頂,而是他自己。」

關鍵字句

學者說,本文主角富勒是建築師(architect)、詩人(poet)與發明家(inventor),更是一位熱心傳講設計與科學知識的「公眾知識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

富勒家人交給史丹福大學圖書館保管的檔案文獻(archives),包括大批文件、模型與錄音。

學者發現,在外人面前自信十足(self-assured),彷彿以救世主自居(messianic)的富勒,曾在大張繪圖紙上書寫,坦承自己因為婚外情關係(extramarital romance)破裂而精神崩潰(nervous breakdown)。

那個很可能是憑空編造的自殺故事,似乎有個目的(The suicide story seemed to serve a purpose.),就是創造迷思(myth),藉以解釋他創造力的來源(the origin of his creativity)。

Epiphany 原指神顯靈(the appearance of a divine being),也可單指基督教信仰中的主顯節,現在常用於形容靈光乍現或突然領悟、開竅(a sudden moment of understanding / a sudden realization)。

Parable 是闡釋道德或宗教教訓的簡短故事(a brief story that illustrates amoral or religious lesson),亦即寓言。其意思接近fable。一般而言,Parable不像fable會把動物、無生命的自然現象當作跟人類一樣會說話的故事角色,不過這種分別有時也不太明顯。

設計關連:本土

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

摘要 现代设计文化的重点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并在与本民族传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现代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过程,应是一个既能保持民族文化又能适应多元文化、改良本土传统文化与改造外来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 平面设计;本土语言;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10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729(2008)04-0003-03

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文化和社会也将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一旦人们变成消费的主体,就会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接受全球化的观念和影响,失去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许多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西方视觉语言的现象,这是中国设计师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性并不导致一致性,对于全球人类活动来说,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一种既根植于民族的本土性又丰富了整个当代设计语言的设计,是寻找既渗透着我们民族智慧和精神又具有现代感的“中国特性”的设计。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中,我们应为真正的“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动力。

一、“本土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祖先创造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如彩陶青铜文化、汉墓画像、丰满华丽的唐代漆器艺术、超脱逸然的魏晋宋元的山水艺术等。此外,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根植于乡土生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希望、信仰、喜怒哀乐的众多质朴自然的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泥塑、木版年画等。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再创造,并将其成果吸收到当代平面设计中。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华民族以庄子的虚静思想为基石,经魏晋、宋元,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在对色彩、图案、表达方式的认识上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观察角度。这些独特的认识是构成中国本土文化设计视觉语言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的对生活、艺术和文学的田园理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本土的审美哲学、审美情趣,研究各个时期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将是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本土语言”的含义

在当今的平面设计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成功的所谓“本土化”作品。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性设计语言时往往将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碎片生硬地粘贴在当前的背景中,没有赋予资源生长、发展的动力态势并使其再造和深化,以致造成资源在作品中变成了僵化、枯萎的简单形式使人误以为本土化设计似乎本来就是这种面目。这种浅薄的设计,是对本土化设计的一种曲解,不利于设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应明确“本土语言”的概念。“本土语言”是指在我们本身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习惯。每个国家的设计界都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即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师要想通过设计作品来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使设计思想依附于设计语言,就必须选用适合于自己表达方式的本土语言。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思潮,不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设计艺术在现代主义潮流之后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的设计艺术思潮。“我们既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的作用,在不丧失自己文化独特性的情况下,承认一种文化是一个更大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
“本土文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概念。“所谓‘本土化’,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实质上是本土文化的能量以另一种方式转化为外来文化的资源,是一种再资源化的过程。”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关于“本土化”的界定,不应该以是否在形式上有传统元素的出现为标准,平面设计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本土化设计具有易于与本土观众沟通的优越性。本土化绝不意味着对西方设计的排斥,实际上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可以极大提高传统元素的创新与再造的能力。因此,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传统进行改良、对西方设计的本土适应性进行改造的过程。
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本质在于它所激发的多种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僵化保守的,它只有在多种文化的共生中才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多种风格和多种语言的交融。这不是一种文化压倒另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共享设计与创造的乐趣。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应该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21世纪的文化格局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后达到对话和某种程度的共融。”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语言,不把自身看做绝对的权威性理论,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因为任何绝对化的一厢情愿的幻想,都只能导致僵化和缺乏活力。

三、发展“本土语言”的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习俗。意大利文化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变得深具创造力,德国和丹麦艺术是秩序与条理的代表。中国文化是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这足以证明它具有被历代人所接受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东方文明的主干,我国的本土文化有着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和表现形式,与西方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示其独特与优美,是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变革中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信息技术正日益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假如我们不能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无选择地接受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就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同化和湮没,成为屈从、片面的东西。诚然,国际化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缺乏了民族性:、多元1生的国际设计,则缺少了生动性和丰富性,国际语言的垄断性发展,会造成民族性的削弱乃至最终消失,最终造成世界文化的单薄和枯竭,所以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本土个性和民族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国际主义语言的垄断性发展,同时也促进地球上各个不同种族的设计文化的综合和混合。设计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通过“地球村”成员间的频繁交往而日益得到发展。因此,在国际化趋势下,也存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机会和可能。现代平面设计“不是完全面临单一风格垄断,而是在新的交流前提下出现了统一中的变化。”
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本土语言艺术设计理论。设计文化的重点不是强调文化的差异,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启迪,在国际化环境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设计艺术语言。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特征、地域差别,不研究民族心理、哲学、人类学等诸多文化背景,不进行深层思考,就很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日本设计家们在本土语言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在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日本民族文化观念及传统色彩、图案、书法等都得到保存和发展,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众所周知,日本文化长期处于历史积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宗教、哲学、园林、书法、绘画等方面尤为突出。中国哲学的审美规范,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文化。日本设计与西方设计从传统角度和民族审美立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赢得国际市场而大力发展国际主义的、非日本化的设计,同时日本的设计界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性,使传统精华不至于因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竞争而受到破坏和损失,这使日本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称赞。
我国的平面设计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的,起步较晚。在承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大步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中国设计家应当重视保留本土风格,不使其为汹涌的世界文化浪潮所淹没。基于中日文化的渊源和面临状况的相似性,深入研究日本在现代设计领域处理本土风格与视觉语言国际化之关系的经验,也许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坚持艺术创作的民族性,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僵化,反而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设计发展战略中,设计资源的结构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这不仅表示设计资源从古到今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且还将由设计行为对其作永无尽头的延续和发展,从而使设计自身也得到发展。

設計關連:符號

设计符号的意谓表达

摘要:本文论述了设计作品与设计符号的内在联系,针对符号的设计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说明,探讨了设计符号如何最终形成一种整体的完形意谓表达。
关键词:符号;设计语言;意谓表达

符号对人们来说既平常又抽象,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到处都充满着符号。设计语言通常是作为一种符号现象来显现的,但其中的转换过程却经常被人们忽视,概念的模糊和不规范化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有效性。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合理有序地编码、组码各种设计语言的结果,其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感是直接融合在作品的形式之中的,它们具有一种动力的、有机的结构,并且整个结构都是由一种内在的秩序联结而成。而这就得益于设计师的卓越创造,每一种符号都在不同的论域中活动,并且最终形成一种整体的完形意味表达。

一、设计符号的图形叙述

设计符号首先作为一种图像而存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构成。我们说传统的关于图像符号的含义表达只是构成了设计图像系统的一方面含义:其另一方面的构成即设计师在构建一个符号系统后,其图像系统自身会构成一种整合的图像符号系统,它不但表征其对应的对象系统的意义,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意义的深化而被逐渐表征。
图像符号的表征方式是通过叙述而完成的,在作品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每一个基本的符号语汇会形成自身的叙述,每一幅平面作品的颜色、一行字体、一个图形都会通过它的结构、形状、材料、色彩、位置来向你表述它的存在,表征它的当下状态、属性和价值,而且整个图像系统也会向你“诉说”,告诉你它们所具有的杰出形象。独特的风格特点、深远的符号含义等。比如约纳森1995年设计的迪塞牛仔服广告,不仅每个单个的符号要素如小孩、男女青年、街道向观众展现了它的存在状态,而且整件作品的图像表征渲染出一种主题性的氛围,充满了叙事性的故事情节。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就象诗一样,你刚一接触,就会被它动人的旋律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建国十大建筑堪称中国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而作为建筑内部的室内设计也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奚小彭先生所做的人民大会堂天顶灯饰设计,在极好地解决了照明的功能外,整件作品就像一幅杰出的绘画,或者像一幅优美的平面设计作品一样,构建了优美动人的图像系统,艺术家用色彩表现美,而在这里,设计家用灯光塑造了灿烂的景象。

二、设计符号的意指功能

一件平面设计作品就像一种生活环境一样,应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便于人们认知、理解并做出反应。如果一个高层建筑,没有楼层的指示符号,则会使人们的行动产生困惑,手机的键面布满了各种按键,如果缺少明确的功能标志和识别方法,也会使人在操作上手足无措。一幅广告作品,没有在广告对象上予以明确或恰当的指南,便会造成人们视觉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误差。
一块黑颜色、一个标志、一个局部造型等在一定的环境下,都是具有指示的功能。设计符号的指谓系统总是运用各种方式向受众传达“这是什么,能做什么”的设计信息。另外设计符号中的指谓系统还具有意指功能,指谓符号也主要是以一种意指方式进行的,它包括图像意指和性质意指两部分,图像意指是通过图形近似的方法形成设计意义的表达。比如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甲克虫汽车,作为设计形象的符号系统在指谓的层次上,就是以图像一意指的方式来传达设计的宗旨和目的。在麦卡恩一埃里克森公司于1965年为埃索石油公司所设计的这幅著名广告中,作为图像意指的指谓构成是由一只老虎、一辆汽车、两个人构建的生动的视觉形象,而作为性质意指的部分则主要是来自老虎的指谓,它意指充沛的精力、超群的品质等。而正是设计符号的指谓系统协调了二者的关系,并由此把设计符号的意谓导向更深的层次。

三、设计符号的象征阅读

狮子是作为强大的象征,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受复古风的影响而兴建的一批建筑,几乎都把大屋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符号挪用到其上,以为由此便连接了传统与现代的文脉,一致造成了不少设计败笔,这其中把设计符号的象征系统简单理解为单个的象征符号,脱离其象征意谓的环境是重要原因之一。
设计符号系统的形成离不开设计师对象征符号的运用。但简单地把个别象征符号的意义表达等同于整个设计符号的象征系统的意谓则是有问题的,每个单个的象征符号语言都会在象征系统中形成有意义的部分,而一旦设计符号系统构建成功。一种整合的象征系统便会出现。一套高级时装,在其象征系统意义上讲,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尊贵的身份、一份成功的事业、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服装的形式所展现的美。
在中西方传统图像体系中存在很多种具有强烈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其实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无数的象征符号,这是人类心灵的需求。人们凭借着象征的手法去表现那些无法用言语、直观图像诉说的心灵内容。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体系,正是在这个体系中,人们获得图像与象征的对应关系。比如中国象征体系中石榴可以意味着多子多孙、家族兴旺;鸳鸯成双成对,象征夫妻和美、白头到老:一本万利(荔),绘一棵结满果实的荔枝树;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支戟;将蝙蝠和“寿”字组合,构成“五福捧寿”的吉祥图案造型等等。而对于西方的图像体系而言,比如“三重世界”的象征寓意,圆圈、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上帝、人类与撒旦(魔鬼)。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象征性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比如米尔顿,格拉塞1989年设计的凡,高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海报。这位“图钉风格”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直接用凡·高式色彩和烟斗样式的适形进行组合,形成了关于凡·高形象的完美诠释。通常来看。象征性的符号在设计作品中的表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比喻式象征,直接以物的功能、形态等属性与对应的符号语言进行类比的表征:一种是隐语式象征,设计师通过对表达主题的意义的深入理解,而提炼出相应的符号语言进行意义表达,这种方法的成功运用经常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爱滋病与避孕套广告,则是运用一蓝一红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牙刷的相互关系来象征男女之事,而旁边挤出的来的牙膏构成的M牌避孕套标志则是隐喻着在和伴侣进行亲密接触前,请不要忘记用M牌安全套。
设计符号的象征系统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和完善的,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作为受众的人通过象征系统的意义表征来解读设计作品深刻的符号内涵,同时作品也阅读受众的修养、知识结构、情感等,按照美学对于阅读的理解,受众对于对象理解的越多、越深刻,作品的象征系统便向受众敞开得越多。通过象征——阅读,设计作品不仅会使受众明白其意图,而且对其意图读解得更加深刻。

四、设计符号的系统完形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是一种优秀的系统表征,中国古代很多的优秀建筑不仅是杰出的符号展现,更是优秀的设计系统,屋顶、吊筒、屋檐、斗拱、枝、门、台阶以及正厅大梁上的匾,这些房屋的符号要素首先作为居住的建筑语言,而后各个基本的符号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联接成前后、高低、左右,互相牵制,又互为依托。进而形成了一种系统,最终系统的意义便产生在这种由作品内在结构秩序所构成的意义生发机制中。
设计符号的象征系统把设计引入风格形成和意义生发的层次,它内在地在设计符号的联结中形成一种系统性,而在符号表征的深处,这种系统性通常形成一种并不可见的系统符号,并且成为一种设计“原型”的表征。系统符号通过作品的完形来表征,并形成了一种生发意义的生命机制,设计符号系统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是在接近设计“原型”,并形成新的系统表征。
作品系统性的表征也使得设计风格产生和形成,荷兰风格派形成于设计中的构成主义系统,这是一种几何学式的意义表达。在20世纪50年代。当功能主义达到鼎盛时,设计作品中系统意谓则表现为“少”既是“多”的追求,并最终生成了“无饰之饰”的美学意味。系统的表征方式是设计符号意谓中最深刻的结构,几乎充实我们生活世界的所有意义源泉都来源于这一结构的意指中。

五、设计语言的意谓表达

在设计语言作为符号现象的意谓表达中,我们首先应当注意的是:相互的社会行为中符号交流的重要性。设计师的创作是为受众而准备的,而受众反馈又是对设计师再创造的刺激,循环反复形成设计的轮回状态。正因为如此。所谓当代设计已经很难再用传统意义上关于设计的定义来解释,它突破了具体的造型概念,而发展为一种首尾相顾的整合的系统。另外一点,设计作品的符号必须具有公有意谓,公有意谓是符号能够进行传递与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平面设计而言,作品的有效传递是设计意义的关键。如果你的设计创作所运用的符号语言是非常私人性的,甚至与作品的文化立场相反,那么这种因作品公共有效性的缺失而形成理解的障碍将直接导致设计传播失败。在这个以信息的丰富而著称的社会中,谁也不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来深入思考所谓你认为的设计作品的深刻性。比如“房子”这个词无论是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还是中文书写,或无论是在英国、法国、美国还是日本等地它都意谓着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与接受的一个现实意义叫作“房子”的东西。公有意谓建立在这样一种符号的基础上:A产生一个符号,具有B产生的一个类似符号所具有的那种同样的意谓,在A与B之间就存在这样一种公有符号,而这种公有符号所产生的那种能够使一个机体对某种行为做出的意谓与其他的机体对此种行为做出类同的意谓,那么,在A与B之间就是有了一种公有意谓。在视觉传统设计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设计师本人来说。设计作品的完成,恰好表达了其作品背后丰富的潜在意义,而对于使用者或欣赏者来说却往往不知所云。造成符号意义表达与理解的脱节,或者说存在于客体之间的公有关系未能得到较好的建构。
在平面设计中。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存在,一款为老年人服装所做的广告设计,却使用了大量的前卫的设计语言,作为作品符号的意谓表达,尽力表现一种青春活波、大胆开放的风格特征,这不仅背离了广告对象的固有限制,而且脱离了人们关于老年人群的服装特征所持有的符号储备,最终造成广告的符号传达与符号接受脱节,作品的设计只能是不成功。
此外,设计作品中公有意谓的表达还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受众。取决于符号所要表达、表征或描述的对象以及用什么方式传达给人等因素的影响,设计行为主要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总是产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体之间。一方创造符号,给予符号以意谓,另一方接受和理解符号及其所具有的符号意谓。反映在平面设计上也是如此,在行为中产生设计,也在行为中完成设计符号传递、接受、交流与理解,平面设计的符号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现象统一到设计作品中,设计本身又在行为中完成了它的给予意谓,这是平面设计符号学研究的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