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
摘要 现代设计文化的重点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并在与本民族传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现代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过程,应是一个既能保持民族文化又能适应多元文化、改良本土传统文化与改造外来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 平面设计;本土语言;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10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729(2008)04-0003-03
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文化和社会也将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一旦人们变成消费的主体,就会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接受全球化的观念和影响,失去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许多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西方视觉语言的现象,这是中国设计师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性并不导致一致性,对于全球人类活动来说,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一种既根植于民族的本土性又丰富了整个当代设计语言的设计,是寻找既渗透着我们民族智慧和精神又具有现代感的“中国特性”的设计。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中,我们应为真正的“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动力。
一、“本土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祖先创造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如彩陶青铜文化、汉墓画像、丰满华丽的唐代漆器艺术、超脱逸然的魏晋宋元的山水艺术等。此外,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根植于乡土生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希望、信仰、喜怒哀乐的众多质朴自然的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泥塑、木版年画等。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再创造,并将其成果吸收到当代平面设计中。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华民族以庄子的虚静思想为基石,经魏晋、宋元,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在对色彩、图案、表达方式的认识上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观察角度。这些独特的认识是构成中国本土文化设计视觉语言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的对生活、艺术和文学的田园理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本土的审美哲学、审美情趣,研究各个时期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将是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本土语言”的含义
在当今的平面设计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成功的所谓“本土化”作品。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性设计语言时往往将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碎片生硬地粘贴在当前的背景中,没有赋予资源生长、发展的动力态势并使其再造和深化,以致造成资源在作品中变成了僵化、枯萎的简单形式使人误以为本土化设计似乎本来就是这种面目。这种浅薄的设计,是对本土化设计的一种曲解,不利于设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应明确“本土语言”的概念。“本土语言”是指在我们本身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习惯。每个国家的设计界都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即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师要想通过设计作品来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使设计思想依附于设计语言,就必须选用适合于自己表达方式的本土语言。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思潮,不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设计艺术在现代主义潮流之后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的设计艺术思潮。“我们既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的作用,在不丧失自己文化独特性的情况下,承认一种文化是一个更大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
“本土文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概念。“所谓‘本土化’,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实质上是本土文化的能量以另一种方式转化为外来文化的资源,是一种再资源化的过程。”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关于“本土化”的界定,不应该以是否在形式上有传统元素的出现为标准,平面设计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本土化设计具有易于与本土观众沟通的优越性。本土化绝不意味着对西方设计的排斥,实际上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可以极大提高传统元素的创新与再造的能力。因此,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传统进行改良、对西方设计的本土适应性进行改造的过程。
关键词 平面设计;本土语言;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10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729(2008)04-0003-03
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随着跨国资本的扩展,文化和社会也将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一旦人们变成消费的主体,就会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范畴,接受全球化的观念和影响,失去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许多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西方视觉语言的现象,这是中国设计师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性并不导致一致性,对于全球人类活动来说,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一种既根植于民族的本土性又丰富了整个当代设计语言的设计,是寻找既渗透着我们民族智慧和精神又具有现代感的“中国特性”的设计。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中,我们应为真正的“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动力。
一、“本土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祖先创造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如彩陶青铜文化、汉墓画像、丰满华丽的唐代漆器艺术、超脱逸然的魏晋宋元的山水艺术等。此外,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根植于乡土生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希望、信仰、喜怒哀乐的众多质朴自然的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泥塑、木版年画等。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再创造,并将其成果吸收到当代平面设计中。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华民族以庄子的虚静思想为基石,经魏晋、宋元,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在对色彩、图案、表达方式的认识上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观察角度。这些独特的认识是构成中国本土文化设计视觉语言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的对生活、艺术和文学的田园理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本土的审美哲学、审美情趣,研究各个时期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将是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本土语言”的含义
在当今的平面设计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成功的所谓“本土化”作品。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性设计语言时往往将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碎片生硬地粘贴在当前的背景中,没有赋予资源生长、发展的动力态势并使其再造和深化,以致造成资源在作品中变成了僵化、枯萎的简单形式使人误以为本土化设计似乎本来就是这种面目。这种浅薄的设计,是对本土化设计的一种曲解,不利于设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应明确“本土语言”的概念。“本土语言”是指在我们本身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习惯。每个国家的设计界都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即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师要想通过设计作品来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使设计思想依附于设计语言,就必须选用适合于自己表达方式的本土语言。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思潮,不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设计艺术在现代主义潮流之后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的设计艺术思潮。“我们既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的作用,在不丧失自己文化独特性的情况下,承认一种文化是一个更大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
“本土文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概念。“所谓‘本土化’,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实质上是本土文化的能量以另一种方式转化为外来文化的资源,是一种再资源化的过程。”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关于“本土化”的界定,不应该以是否在形式上有传统元素的出现为标准,平面设计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本土化设计具有易于与本土观众沟通的优越性。本土化绝不意味着对西方设计的排斥,实际上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可以极大提高传统元素的创新与再造的能力。因此,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传统进行改良、对西方设计的本土适应性进行改造的过程。
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本质在于它所激发的多种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僵化保守的,它只有在多种文化的共生中才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多种风格和多种语言的交融。这不是一种文化压倒另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共享设计与创造的乐趣。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应该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21世纪的文化格局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后达到对话和某种程度的共融。”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语言,不把自身看做绝对的权威性理论,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因为任何绝对化的一厢情愿的幻想,都只能导致僵化和缺乏活力。
三、发展“本土语言”的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习俗。意大利文化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变得深具创造力,德国和丹麦艺术是秩序与条理的代表。中国文化是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这足以证明它具有被历代人所接受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东方文明的主干,我国的本土文化有着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和表现形式,与西方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示其独特与优美,是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变革中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信息技术正日益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假如我们不能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无选择地接受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就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同化和湮没,成为屈从、片面的东西。诚然,国际化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缺乏了民族性:、多元1生的国际设计,则缺少了生动性和丰富性,国际语言的垄断性发展,会造成民族性的削弱乃至最终消失,最终造成世界文化的单薄和枯竭,所以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本土个性和民族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国际主义语言的垄断性发展,同时也促进地球上各个不同种族的设计文化的综合和混合。设计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通过“地球村”成员间的频繁交往而日益得到发展。因此,在国际化趋势下,也存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机会和可能。现代平面设计“不是完全面临单一风格垄断,而是在新的交流前提下出现了统一中的变化。”
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本土语言艺术设计理论。设计文化的重点不是强调文化的差异,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启迪,在国际化环境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设计艺术语言。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特征、地域差别,不研究民族心理、哲学、人类学等诸多文化背景,不进行深层思考,就很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日本设计家们在本土语言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在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日本民族文化观念及传统色彩、图案、书法等都得到保存和发展,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众所周知,日本文化长期处于历史积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宗教、哲学、园林、书法、绘画等方面尤为突出。中国哲学的审美规范,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文化。日本设计与西方设计从传统角度和民族审美立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赢得国际市场而大力发展国际主义的、非日本化的设计,同时日本的设计界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性,使传统精华不至于因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竞争而受到破坏和损失,这使日本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称赞。
我国的平面设计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的,起步较晚。在承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大步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中国设计家应当重视保留本土风格,不使其为汹涌的世界文化浪潮所淹没。基于中日文化的渊源和面临状况的相似性,深入研究日本在现代设计领域处理本土风格与视觉语言国际化之关系的经验,也许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坚持艺术创作的民族性,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僵化,反而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设计发展战略中,设计资源的结构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这不仅表示设计资源从古到今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且还将由设计行为对其作永无尽头的延续和发展,从而使设计自身也得到发展。
三、发展“本土语言”的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习俗。意大利文化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变得深具创造力,德国和丹麦艺术是秩序与条理的代表。中国文化是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这足以证明它具有被历代人所接受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东方文明的主干,我国的本土文化有着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和表现形式,与西方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示其独特与优美,是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变革中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信息技术正日益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假如我们不能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无选择地接受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就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同化和湮没,成为屈从、片面的东西。诚然,国际化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缺乏了民族性:、多元1生的国际设计,则缺少了生动性和丰富性,国际语言的垄断性发展,会造成民族性的削弱乃至最终消失,最终造成世界文化的单薄和枯竭,所以设计师必须关注设计的本土个性和民族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国际主义语言的垄断性发展,同时也促进地球上各个不同种族的设计文化的综合和混合。设计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通过“地球村”成员间的频繁交往而日益得到发展。因此,在国际化趋势下,也存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机会和可能。现代平面设计“不是完全面临单一风格垄断,而是在新的交流前提下出现了统一中的变化。”
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本土语言艺术设计理论。设计文化的重点不是强调文化的差异,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启迪,在国际化环境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设计艺术语言。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特征、地域差别,不研究民族心理、哲学、人类学等诸多文化背景,不进行深层思考,就很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日本设计家们在本土语言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在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日本民族文化观念及传统色彩、图案、书法等都得到保存和发展,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众所周知,日本文化长期处于历史积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宗教、哲学、园林、书法、绘画等方面尤为突出。中国哲学的审美规范,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文化。日本设计与西方设计从传统角度和民族审美立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赢得国际市场而大力发展国际主义的、非日本化的设计,同时日本的设计界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性,使传统精华不至于因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竞争而受到破坏和损失,这使日本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称赞。
我国的平面设计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的,起步较晚。在承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大步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中国设计家应当重视保留本土风格,不使其为汹涌的世界文化浪潮所淹没。基于中日文化的渊源和面临状况的相似性,深入研究日本在现代设计领域处理本土风格与视觉语言国际化之关系的经验,也许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坚持艺术创作的民族性,绝不意味着保守和僵化,反而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设计发展战略中,设计资源的结构在时间维度上是连续的,这不仅表示设计资源从古到今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且还将由设计行为对其作永无尽头的延续和发展,从而使设计自身也得到发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