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設計對話—讓我們開啟今日的話題。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資訊革命席捲全球,無遠弗屆的網路連線,構成浩瀚無涯的虛擬空間,泯除了國家的疆界、民族的界限,顛覆了經濟的體系、環境的思維,更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模式。網路社會中「無限複製」、「無垠空間」、「共時結構」等前所未有的現象,開啟了人類另類空間文明的發展-從多人使用區域(MUD)、數位社區(Digital Community)到虛擬城市(Virtual City),21世紀的生活正逐漸快速地變遷著(余為群,2006) 。21世紀高科技發展對設計所產生的影響性,新人類文化將以何種視角來觀察設計思考的變化。MIT 建築學院長 Adele Naude Santos日前指出,以多元的設計構想與思考—為human beings創造生活的幸福。MIT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在這個實驗室合作,包括電影導演、藝術家、音樂家、機械工程師或是物理學家一起進行計畫,分享這些不同背景的人對於建築與生活關係的不同視角。透過多元化的角度來探討設計的原理與方式,為人類建構更好的生活環境。Steven Heller and Elinor Pettit 以Design Dialogues《設計對話》一書邀請設計跨領域的學者,回顧過往的設計史學過程,進而發問人們將以何種方式來書寫正在發生與改變中的歷史。
二、文本寫作架構與觀點
2-1 章節架構與論述議題
作者以一個跨領域的訪談方式,對設計論述的討論進行一寬廣的對話。以視覺設計文化經驗作起始,藉由過往的設計史經驗與當代藝術與工藝品的議題,探討影響著當前的設計趨勢。提出幽默式的設計,讓設計的事物充滿著新的趣味性,藉由有趣的設計想法以友善而溫馨的方式,與閱讀者進行了意念的溝通與對話,搭起雙向的溝通媒介,幽默性的創意讓人們有著愉悅的感受。而在時間的向度上,作者強烈地感受到設計藝術新的演繹方式。數位新媒材的發展促成了新的創作方式,數位工作站為設計提供了一嶄新的機會。
本書的設計思考課題聚焦於以下幾個向度:
1 藝術史論的論述經驗與借鏡。
2 多元的設計史論述視角。
3 新興的互動環境與科技設計視野。
本書之章節(Contents)架構與議題探討如下所列:
1-1 Whys and Wherefores –何以..因而。
1-1-1 Rational Design–理性的設計。
1-1-2 The Play Instinct–遊戲的直覺。
1-1-3 Humor in Design–幽默性設計。
1-1-4 Experimentation–實驗。
1-1-5 Type Design–類型設計。
1-1-6 Book Jackets–書套。
1-1-7 Design and Film–設計與影片。
1-1-8 Design for Television–電視設計。
1-1-9 Book Packaging–書籍包裝。
1-1-10 Advertising–廣告宣傳。
1-2Where We Were, Where We’re Going–我們的過往與未來的方向。
1-2-1 Graphic Design History–平面藝術設計史。
1-2-2 History as Commodity–商品設計史。
1-2-3 Antique Type–古代藝術風格。
1-2-4 Design Journalism–設計新聞學。
1-2-5 Curating Design–醫療設計。
1-2-6 Design Education–設計教育。
1-2-7 Design Theory–設計理論。
1-2-8 Modernism Past and Present–現代主義的過去與當代性。
1-2-9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Celebrity, and Criticism–專業主義,教育,名譽,與評論。
1-2-10 Design Criticism–設計評論。
1-3 Messaging the Message–訊息的傳遞與意義。
1-3-1 Art and Politics–藝術與政治學。
1-3-2 Public Relations and Spin–公共關係與討論。
1-3-3 The Perils of Publishing–出版的險境。
1-3-4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的責任。
1-3-5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資訊建築。
1-3-6 Racial Stereotypes–民族性的鉛版印刷術。
1-3-7 A Designer in Captivity–設計者的囚禁。
1-4 A Swell of Interactivity–互動的興起。
1-4-1 Web Design for Kids–年輕人的網路設計。
1-4-2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互動環境。
1-4-3 Technology and Design–科技與設計。
1-4-4 The Wired World–世界的連結。
2-2 設計史的方法論
歷史記錄著過往所發生的事件,歷史學家藉由歷史研究圖繪出意義深遠的象徵意義。歷史的研究方法從兩個向度-歷時性(diachrony)與斷代(view- synchrony)的交叉方式,檢視分析事件的歷史脈絡與呈現的意義。斷代研究呈現了共時的發生存在性,歷時性的調查研究則呈現時間上的改變所發生的事件軌跡與意義。設計是一種人文學科(a culturally)的價值活動(valuable activity),設計史記錄著各個時代的設計思潮,設計的內容反映著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的價值與意識。人們藉由設計認識背後的社會價值與政治意涵。透過設計的社會歷史閱讀與詮釋,理解各種作用力的相互作用方式。科技、全球化的經濟、資訊時代探索著一系列設計新的意義,建構了網路設計、電玩設計、資訊圖像新的領域。在這快速流動的資訊變遷時代,人們將以何種方式來書寫正在發生與改變中的歷史,藉由一個新的分析性工具去思考、拆解這些權力結構新的關係意義,預測可能的未來。
三、論述主題與討論
在未來的「科技社會」中,前科技時代的儒道佛思想,究竟會以什麼面貌出現。今日的華人社會,又保存了多少純粹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資訊網路的時代,無時無刻不在支配我們的思考與生活的這個科技環境,促使其誕生的背後精神是什麼。今日真實的生活為何,人際間如何互動,我們對世界的想像為何,文化是什麼,文化是否也會不斷地變動,我們將生活在什麼樣的文化之中,我們的在地文化未來又將如何發展。(陳瑞麟,2006)
英國文學家Samuel Johnson(1709-1784)曾說過:「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已經吸收為己有的,另外一種是知道該去那裏尋找。」(Knowledge is of two kinds: we know a subject ourselves, or we know where we can find information upon it.)(歐立偉,2001)。「資訊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資訊是屬於科技、文化的領域,建築則是屬於設計的領域。在數位資訊時代,建築不應只是生活的容器,也應著重多數個分散空間與活動的連結關係,因應資訊科技的快速變革,建築也終將被重新定義。數位時代建築的重點,逐漸從單一物質形體的創造,轉移到創造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空間連結關係。如何透過資訊科技,建立一個以數位網路連結的生活環境,已經成為未來數位建築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鄭泰昇,2005)
設計界面分析—新科技的設計思考延伸:
1 場域的互動性 概念 | 運用數位科技創造空間的建築,數位媒材輔助設計—感應器+回應系統,展示界面設計跨領域的設計知識整合。 |
2 數位互動式空間 | 打破傳統地板、天花板、牆、柱的空間概念,運用高 科技設備與工法,產生新的空間視覺經驗。ex未來性 的聲光秀。 |
3 有表情的牆面 | 對應環境變化、光線、溫溼度、噪音、資訊符碼,將 白牆變成數位牆及空間的可變動性。 |
4 人機互動界面設計 | 透過鍵盤、手套、身體、聲控、雷射光點等感應器達 成人機界面溝通。 |
5 智慧型建築與展示空間設計 | 通過結構化整合系統與各種資訊設備,感應空間的信 息,經由資訊系統處理後,透過通訊系統或對應之管 控系統做出相對的反應,讓空間具有智慧。 |
四、心得與思考延伸:The Wired World
20世紀的哲學家卡西勒(E.Cassirer)指陳「人是符號的動物」,意謂只有人才能夠創造符號、使用符號以及理解符號的意義。符號是人類用來代表另一物體的象徵,以便在該物不在場時仍然可以與他人談論此物。符號具有保存、傳送與訊息溝通的功能。人類所創造的最複雜的符號系統是語言文字。某些高等動物或許有牠們自己的溝通系統,或許能在受訓練後使用某些簡單的人造符號,然而只有人類才有使用語言文字系統的能力。如果你知道有許多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曾對相似的問題有截然不同的思考,你會不會重新反省自己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習慣、信念與價值觀呢(陳瑞麟,2006)。歲末冬寒,回顧著歷史的步履與印記。每隔二年的秋天,水都威尼斯定期舉辦的建築雙年展,為建築設計知識交流提供了一競逐的場域。這個猶如建築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雙年展,台灣年年送選手參展競逐。但我們常常在低吟沉思「為什麼台灣訓練不岀可以參加奧林匹克的選手」,為什麼外國總是屢屢能創造出令人折服、感動的設計創意與巧思,為什麼國外總能引領著設計知識的update。
人類社會從原始穴居開始即不斷地在思索、探討如何營造一處舒適、便捷的生活場所。累積了數千年的智慧,歷經農漁業社會、工業社會、以至當前的資訊化社會,透過數化資訊革命的科技能力,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理想桃花源,正逐步地被實踐與落實,我們現正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科技繁榮與生活上的便利。2005年日本愛知博覽會結合大自然睿智的科技新未來,人類的科技夢想正創造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未來的數位化生活,科技與生活將相結合。隱形電腦的發展,在未來電腦可以化身為鏡子,變成桌子,甚至融入牆體中,讓每個人感受不到電腦的存在。資訊與科技的革命,產生智慧型家電,智慧型大樓,智慧型住宅設計,都市資訊流新景觀的設計思考。科技的發展造成空間形式,設計觀念上的轉變,在科技的發展趨勢下,空間容納人的身體與感覺,一個數位化城市,數位家庭營造的新生活願景,好萊塢的明日想像將逐日地在生活中落實(吳修辰,2003)。飛利浦對未來家庭生活的願景,提出環室智慧的理念,在這間屋子裡,未來的電腦,電視螢幕,都將會被整合進入桌子,甚至牆體上,整個生活空間反而更沒有硬體盒子的科技感,整體卻因此而更聰明。少即是多,未來科技產品的極致表現,像電一樣,科技將隱身在各個角落。(劉育東,2003)
MIT 建築學院長 Adele Naude Santos指陳人類藉由科技與設計來創造human beings的生活幸福感,一個永續進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Continuity and Evolution: Merg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Santos 教授去年邀請張永和出任MIT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出任系主任後,推出一種特殊的中午時間辯論,教授或是學生當眾進行一對一的辯論,「像是拳擊擂台賽一般」,大家每天針對能源、都市化或是各種問題進行辯論,甚受學生歡迎。張永和的影響已經逐漸看得出來,大家變得更開放,也更有討論的風氣(Santos,2006)。Steven Heller and Elinor Pettit的《Design Dialogues》一書提供了一個回顧過往設計史學、眺望未來的平台。讓人不禁懷想起李安《臥虎藏龍》一片中,大俠李慕白啟蒙玉嬌龍的那句話語:『把手鬆開,妳擁有的將是一切』,『習武的目的在於體驗靜中知動,觀見自己的本心』,這些智慧與哲思值得設計者細細玩味與思索。
參考書目
1 Steven Heller and Elinor Pettit,《Design Dialogues》,New York:Allworth Press,1998。
2 Stefano Marzano著,王鴻祥譯,《飛利浦設計—價值的創造者》,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0。
3 Alicia lmperiale著,《數位化建築的表面張力》,台北:旭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4 Valerio Travi著,《先進科技- 電腦時代的建築》,台北:旭營文化公司,
2003。
5 邱茂林編著,《數位建築發展》,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3。
6 吳修辰著,〈隱形電腦—未來10年的新世界、新革命〉,《商業週刊839期》,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
7 邱茂林編著,《透視智慧環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4。
8 Luigi Prestinenza Puglisi著,《超越建築- 電子時代的新建築空間》,台北:旭營文化公司,2004。
9 陳瑞麟著,《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