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設計
5年前從上海一所不知名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我毅然飛到英國轉修視覺傳達,三年前順利拿到學位並在倫敦開始我的第一個全職工作,現在我坐在反鄉的飛機上琢磨這幾年我到底學到了甚麼樣的設計…
我離開的這段時間恰好是創意產業在中國大陸蓬勃興起的5年,主題各異的設計展在一大批年青策展人的推動下不斷湧現,新興的創意園區一個接一個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現,國外優秀設計公司為了在這片巨大的市場中搶得先機紛紛進駐大陸,形形色色的外國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也都開始把中國作為他們新的試驗田。新一代的本土設計師們也都躍躍欲試,在這股大潮之下互相叫勁。不知是遺憾還是幸運,我並沒有身在其中,這反而讓我異常冷靜地從一個側面去觀察種種有趣和奇怪的現象。
互聯網普及帶來了全球資訊同步化,使中國的創意工作者可以和全世界的同行一樣在第一世界瞭解最新設計資訊和動態;奧運會又把無數商業契機帶來中國;早就奔了小康的老百姓們,尤其是大城市年輕人的創新意識開始覺醒,他們不甘人後,要求自己像香港,東京,紐約,倫敦的年輕人一樣夠酷夠潮。在這樣的環境下,整個中國大陸的創意市場像炸開的油鍋一樣,設計師成了一種時髦前衛的職業,而入行門檻卻越來越低。
我在倫敦接觸過不少學設計的中國留學生,如果僅從平面設計來說,讓人感覺出類拔萃的學生可以說鳳毛麟角。有些學生並沒有瞭解設計的本質和其目的性,就盲目地選擇設計專業。例如經常可以碰到一些剛讀完語言或預科的學生詢問英國哪所學校讀設計最好,通常一定會有人推薦St.Martin等,繼而很多人都開始追捧這些“傳說”中的學校。至於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所學校,這個專業,以及對這個學科瞭解多少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學校夠大牌,專業夠時髦就行了。也有一些學生真的有美術功底,可其中許多人都是畫漫畫的動漫迷,誤以為畫畫和設計差不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仍然執著地用漫畫來表達設計…
許多人坐了多年設計仍然不知道設計是甚麼,在如今國內這個浮躁的環境裡,對許多盲目的設計師來說,設計只是放在展場裡做秀用的工具,是用來取悅別人,抬高自己身價的手段,一旦脫離了展覽,這些所謂設計就變得一文不值。儘管我們的設計圈開始越來越活躍,相關的圖書雜誌也越來越豐富,可仔細翻一下就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只是流於表面形式,跟著國外潮流在跑,吸引眼球才最重要。能夠靜下心來研究設計理論的人越來越少。打個比方,做平面設計就像畫人體素描,只有瞭解了骨骼的形態才能畫得逼真。骨骼就是設計的理論,是支撐整個設計的框架,如果不先瞭解理論構架,那麼即使畫得再像也只是模仿了皮肉,披上再華麗的外衣也只是空洞的視覺轟炸,經不起時間的推敲,一旦這種風格(外衣)不再流行,整個作品也就垮了下來。不同的是,素描中的骨骼是不會變的,而設計中的“骨骼”是可以重組創新的,但創新並不代表可以亂來,它仍然需要遵循既有的“骨骼”重組原則才能保持整個作品的扎實。那麼平面設計中的“骨骼”是甚麼?概括地說就是對點線面的認知,對一個字型的運用,一個標點符號的處理,一塊空白的掌握等等。
儘管在英國高水準的商業設計環境中浸泡了那麼多年,但同樣是歐洲,上個月的瑞士和德國之行仍然讓我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氣息。在瑞士巴塞爾,我特地前去參觀了造紙廠博物館,在那裡親手造了一張紙,然後用傳統的鉛字排印做印刷,傳統作坊的保留讓我印象深刻。雖然造紙和印刷都是中國的發明,但在國內大學的設計專業中,這樣的傳統工藝教學幾乎已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行其道的Photoshop… Wim Crouwel在Helvetica Film一片中明確提到,電腦並不能幫助我做出更好的設計,只能幫助我們提高工作的效率,做出更複雜的設計。在傳統的印刷作坊中,需要從數十個抽屜裡迅速找到正確的鉛字並排列在正確的位置,甚至每一個空格都需要找到一個相應寬度的空白鉛塊來填空,這每個動作都關係到最後印刷的質量,讓我不得不全神貫注在每一個細節上,也就鍛煉了設計師在今後工作中嚴謹認真的態度,即使換用電腦工作也是一樣的態度。而如今我們的許多“設計師”都飽受快餐文化的影響,打開軟件就有成百上千的字體可供挑選,翻一下參考書或看一些別人的網站就能套用在自己身上。“慢慢來才是最快的方法”-
瑞士的平面設計獨樹一幟,在全世界處於最前沿的位置,在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貢獻,當我在瑞士四處遊蕩的時候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讓我感覺這麼有設計感,無論是一張紙幣,一個路牌,一個電車logo,一個招貼,還是一塊火車時刻表,水準之高,讓我驚愕,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地要做出最好的品質。瑞士人並不在意世界上正在流行甚麼樣的設計風格,他們依然固執地在把玩點線面和字體這些平面設計中最基本的元素,並且達到一種及至的境界。反觀國內,大大小小的設計展層出不窮,玩具主題的,塗鴉主題的,T-Shirt主題的,創意市集主題的,只要是老外們玩過的,我們統統要跟著玩一遍,咋一看,設計師們進步神速,設計市場很是熱鬧,精神生活也很是豐富,可是一走上馬路,一攤開報紙,垃圾設計鋪天蓋地湧過來。於是,鑽研平面基礎的瑞士設計師們把瑞士的設計帶到了世界巔峰,而追趕世界潮流的中國設計師們卻並沒能讓老百姓生活中真正能夠接觸到的平面設計在改革開放20多年來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世界一流的體育場,商場,機場,地鐵都紛紛在中國出現了,那麼,與它們相配套的一流的平面視覺設計在哪裡?
要真正提高我們的設計水準,就要端正對設計的認識。首先設計就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次才是一個文化藝術類行業。平面設計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解決各種生活中視覺傳達的問題。可惜許多年青設計師們並不願意做一個服務社會的設計師,而更願意把自己扮演成一個眾人追捧的明星,靠一兩件作品來迅速獲取知名度,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很可悲的,其作品也是沒有生命力可言的,當光環散去的時候,除了小小的虛榮心外甚麼都不會留下。
當然,這種現象也是由大環境引起的,在瑞士這種高收入高福利的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可以用與世無爭來形容,甚至寧靜得讓人感覺很無聊,所以才有大批的設計師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鑽研一個字體,一條線。而中國的社會環境要複雜得多,浮躁成了大多數人的通病。在這種環境下要做出好設計,就更需要沈得住氣,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默默修煉自己的內功,不要受周圍環境的擺布,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那一天。http://luvpixel.net/blog/?p=80#commen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