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走過的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走過的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走過的人:設計比賽(3)


◎個人簡歷:
 
陳彥廷,出生於1985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畢業,並取得公費至紐約Pratt藝術學院就讀,近年來獲得70多項國內外設計大獎,包含:德國iF傳達設計獎與概念獎、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獎、英國D&AD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美國SIGGRAPH大賞、法國安錫動畫獎等,擅長平面設計、網頁設計與動畫製作。

◎得獎紀錄:
2008年創作12件作品,共獲46項國際設計獎項,包括:
1. 2008德國iF設計獎 – 4
2. 2008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 - 紅點設計獎
3. 2008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 - 2
4. 2008英國D&AD學生獎 - InBook
5. 2008美國ACM SIGGRAPH Space-Time大賞 - 金獎和三項優選
6. 2008法國安錫Annecy動畫影展 - Official Selection

圖左至右,波蘭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入選/創造力;德國iF傳達設計獎/符號與數字;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入選/美體、Foot Print鞋印
 
創作動機:
當初在發想階段時,我到三重請教了一位台灣國寶級的剪紙大師 李煥章老師,一進屋時見到的就是為數驚人的剪紙作品,從老師口中得知許多都是從早期悉心保存下來的,許多作品背後都隱含著動人的故事。當天老師也細心教導我們基本的剪紙技術,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看到的雖是已經八十多歲的老師傅,但他對於剪紙的熱誠以及談到剪紙時神采飛揚的面容,讓我深受感動;此外在談話的過程中,老師說到現代都市裡的人都不剪紙了,他覺得非常遺憾,並提到國內剪紙藝術可能面臨失傳,因此開啟了我構思這部作品的念頭,希望能藉由傳統藝術與新技術的創意結合,讓剪紙藝術重新被見識到;在作品中運用許多剪紙會使用的反覆摺疊的技巧,讓剪紙藝術在新的表現手法下,仍能保有人們心中對剪紙的印象,以喚起人們對剪紙的記憶,藉此為剪紙這項勢微的傳統藝術盡點心力。

◎創意發想過程:
「新都市與舊剪紙的格格不入」是我發想的原點,整部短片是由剪紙魔術師為主軸,希望在視覺上讓剪紙與城市做一個結合,在影片中剪紙魔術師利用剪下的紙片,讓這座城市與剪紙再度融合;都市的街道變成剪紙綿延不斷的紋路,建築物之間的距離變成剪紙簍空的圖案,魔術師每剪一刀,城市就多長出一部分的圖案,最後拼湊成對馬對猴〈註一〉的剪紙圖形,象徵剪紙藝術在這城市又再度萌芽,展現新的開始。
〈註一〉對馬對猴剪紙:此作品是第一件被發現的剪紙作品,距今約一千五百餘年前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墓穴裡被挖掘出來,內容有對馬團花與對猴團花,總共有五幅系列。

德國iF概念獎/500 Euro Prizes,動畫作品/ Cutting前刀
 
作品的創作技法:
整件作品在創作時遇到一些難題,分別是腳本的設計以及技術的克服,在腳本的設計上,除了要讓剪紙藝術在視覺上呈現出新的感受外,還要突顯動手剪的美感,藉此吸引觀者對剪紙產生新的印象及興趣。在技術上,為了保有剪紙帶給人的印象,除了要深入了解剪紙的構成方式,並且將手工的雪花剪紙在3D軟體中呈現,並在翻動時要模擬出紙張的感覺以及展開的方式,思考如何讓平面的剪紙作品富有生命力,讓新的技術與舊的元素兩者能合而為一;因此在影片剪輯後,需要大量的後製才能完成我心中所想的那個畫面,使用的軟體有3D MaxAfter EffectPremiereBoujouHDRI

德國iF概念獎/500 Euro Prizes,動畫作品/ Cutting前刀
 
至紐約普列特 (Pratt)藝術學院深造一年,對於創作上的影響?與在台灣有何不同?
在紐約的這一年對我的設計產生極大的刺激,以前在台灣一年能完成23個好作品就已經不錯了,但去到紐約後不知道為什麼,腦中一直冒出新的點子,可能是不知不覺受到國外文化的衝擊,加上到了新環境內心無比興奮所致,所以一年就做了12件作品;也可能是國外的老師都鼓勵學生多做些實驗性的創作,因此我比以前在設計上的作風更加大膽,不管是海報還是書籍的設計,我都嘗試運用一些新的材質與技法,此外我覺得除了在Pratt可以學習新知,在紐約這個大城市更有太多美術館、藝廊、活動、建築可供我學習,印象中,當我5/1去參加ADC的頒獎典禮時,真的打從內心覺得今年來紐約真是值得了,那晚我開了眼界,看到從世界各地來的設計菁英齊聚一堂,在ADC總部的牆壁上展示著最新的創意作品,讓我發現這才叫做專業,也看到自己與他們的落差,自覺我還需要更努力!最後也要感謝教育部舉辦菁英留學計畫,讓台灣的青年學子能夠一圓出國夢。

參加其他國際競賽的經驗:
在今年我參加了50多場的國際競賽,過了非常忙碌但充實的一年,這些國際競賽有德國的、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波蘭的、俄國的等,每一個對我而言都是新的體驗,每個國家有各自的參賽規則,我也因此體會到不同國家的民族性。對於各國舉辦比賽的方式,我覺得德國最講求效率,英國最細心與體貼,美國則是最為盛大;在平面設計的競賽內容方面,我覺得英國D&AD與荷蘭Output是所有比賽裡面最有創新力的,因為它非常鼓勵實驗性的設計,對於有創意的或是有趣的呈現方式,這兩個比賽的包容性都很高,也因此常會在他們的得獎年鑑中許多很新穎的想法與做法;而在數位媒體競賽中作品的取向差異較大,例如:美國SIGGRAPH影展中得獎的作品,除了要有好的腳本外,常常還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術,甚至創新的技術,作品也比較商業化;但在歐洲的義大利影展中,反而大膽且實驗性的做法容易得獎,作品不趨向商業化,這是我觀察到一些現象,希望能對其他參賽者有幫助。

圖左至右,國際競賽頒獎/發表得獎感言、採訪區與音樂表演
參加國際競賽特展應該注意的事項:
我覺得參加國際競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規則,要知道deadline是何時。因為先要知道何時要報名、何時要繳件、是否需要報名費用等問題,待通過了這些必須的過程,你的作品才有機會出現在評審面前。另外,幾乎所有國際型的設計競賽除了他們本國的語言外,第二個語言一定是英文,所以參賽者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這樣當你在繳件有任何問題時,才能隨時詢問,這些該注意的事項我將其歸納成四點:1. 專心完成一件好作品、2. 完善地處理繁雜的報名程序、3. 了解每年度國際上重大的設計比賽並定出Schedule4. 妥善包裝與郵寄(可用郵局的EMS),如果這四點都有注意到,就可以很有效率地參加國際競賽。

◎對國內外競賽的觀察:
每個設計國家在各個設計領域都會有一些比較國際性的比賽,例如:德國在工業設計領域有iF大獎,影片動畫領域有柏林影展,平面設計領域也有德國ADC獎,每個比賽知名度都很高,容易吸引到各國的設計高手前來一較高下;反觀台灣在綜合設計類有國家設計獎,平面設計類有台灣視覺設計獎與台灣國際海報獎,工業設計類有台灣國際創意競賽,影片動畫類有金馬影展,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到為什麼我們不如其他國際設計獎一樣知名,當然其他先進國家在設計這個領域是比我們還要早發展。除了這個原因,我也覺得他們在舉辦國際競賽比起我們要來得用心許多,我拿德國iF設計獎來說,一開始的線上報名Database區,不僅讓參賽者能快速報名,讓報名手續有如到速食店點餐那樣迅速,同時主辦單位也會整理出各個國家今年報名幾件、得獎幾件、參賽人的多寡等等數據,方便參賽者能讓清楚並迅速的看到這些資料,除此之外,在競賽單位的識別設計上,iFlogo形象簡單大方,識別度也非常的高,一看到這個logo就給人很專業的感覺,但我們國內的設計大賽好像連自己的logo和形象都還沒建立起來,因此也很難在國際上推展出去,還有iF大方的將比賽的標誌供得獎的設計師使用,讓他們能在各大展覽會場與網站上做展示,一方面讓得獎者大方分享這份榮耀,另一方面也容易奠定這個比賽在國際上的地位。
◎給想參加國際競賽學生的建議: 
參加國際競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藉由參賽能提升自己「內」、「外」的設計能力,「內」就是作品質的提升,因為國際級的比賽水平都比國內高出許多,想得獎就必須將作品的品質提升,所以參賽者在創作過程中就會自然的提升自己的設計功力。「外」則是擴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因為語言與文化的不同導致思考的方式也不同,對於同一個主題就會產生千百種不同的想法與做法,而這些不同的創意都是我們學習參考的方向,看其他參賽者用不同的思考角度,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此外,幾年教育部與設計戰國策都在積極推動學生參加國際設計競賽,並提供優渥的獎學金給與勉勵,所以更應該要把握機會努力參賽,最後我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之,「Nothing great was ever achieved without enthusiasm.」。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走過的人:設計比賽(2)



2008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林宜賢獲獎心得分享


簡歷:
我,林宜賢
2004.06 畢業於台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2008.06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畢業。

左邊是我林宜賢,右邊是我的夥伴黃全意。
◎得獎紀錄:
2009.09 紅點設計獎 ”Best of the Best 2008”(作品躲)
2008.06 當代美術館36計逛博物館Tshirt設計大賽第一名
2008.05 長庚大學畢業展 設計優選獎(作品躲)
2005.12 博物館商品設計競賽 入選
2005.11 聚焦食趣競案 入選

◎創作動機:
做一個可以用的產品而不只是模型
懷念小時候
抓回1998的幻想
完成2008的感動

◎創意發想過程:
其實我們的創意發想過程,一切都很簡單隨性,不拐彎抹角,一開始的我們,懷念小時候,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很玄的題目”抓回1998的幻想完成2008的感動”,不過當然也很直接的被老師拒絕了,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地提煉我們1998的幻想和2008想得到的感動,我們發現躲貓貓永遠是我們1998和2008的最愛。
於是我們把躲放在最有爭議的辦公室裡,想讓它發揮不可思議的能力,讓這個有趣的動詞,配上乏味的名詞,組成一個我們也不確定會是什麼的產品。因為我們都了解,我們躲老闆,躲流言,躲麻煩,更想躲著冥想,在一個需要創意的辦公室裡,躲,才可以製造無限想像。

◎作品的創作技法:
一樣簡單隨性,我們想要這項產品一體成型,防水,隔音,通風,顏色多變化,還要舒適,我們發現了最近才在台灣紅起來的‘羊毛氈’但我們是害怕的,羊毛有縮水的特性,況且現在市面上所見得的羊毛氈,都是飾品配件居多,一張可以容納人的椅子和佩帶在身上裝飾的配件大小相比,我們很直覺發現到它的困難度。大學的學習裡,產品的模型,我們大多選用木頭或塑膠,其他材質至少也會用可加工的方式處理,至少我們可以精準的掌握造型,因此羊毛氈對於我們只能說是一翹不通,因此直到現在還是會佩服當下毅然決然開始拜師學藝,開始嘗試連老師都說還沒有人用這材質做過如此大型作品,而且失敗率極高的方法,幸運的,我們成功了。


◎設計概念:
辦公室的冥想區,一個越來越需要創意的空間,這款椅子,讓大家在開放的空間裡保有隱私,運用了小時後躲貓貓有趣又刺激的感覺,讓大家躲老闆,躲流言,躲麻煩,更可以躲著冥想,激發創意。特殊的是,還用大量羊毛氈一體成形製成,達到舒適,隔音,通風的效果。
下回,走進辦公室冥想區,大家一雙雙從椅子中外露的美腿,將會取代大家一張張的撲克臉。羊毛氈的製作過程。羊毛交叉撲製,輕搓起泡,加壓,反覆加水起泡讓羊毛氈化。

◎參加國際競賽特展應該注意的事項:
參賽時限。
很多時候看似輕鬆,其實內藏玄機。以reddot為例有分三個時期,1.Early registration 2.Standard registration 3.Late registration要注意的是報名費分三種,它的取名滿有趣的第一時段報名的稱為Early bird或許是要告訴我們,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個道理吧,所以它比要便宜。
試試看。請試著點入報名網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時候以為參加競賽只要在報名前幾秒,上線登入上傳即可,可是往往上傳之中,會發生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檔案大小,格式,有些時候檔案上傳不了是有補救辦法的,寄過去就是其中一個方法,但假如在前一秒才上傳失敗,下一秒或許也寄件截止了。
歷屆得獎作品。
就跟歷屆考題一樣重要。有名的國際競賽,有很多的得獎作品資料,每個都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從這些作品裡,不難發現比賽的性質與偏好,更可以從資料內,找出突顯自己作品價值的方式。
別讓表版壞了你的設計。
由於我們呈現在評審前的,一定是由裱版開始,因此學習裱版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裱版,雖然漂亮可是卻看不到重點,有些裱版雜亂,無法在第一眼就吸引評審。很多的好設計就是在裱版的呈現失敗了,這樣是很可惜的。
秀。有些國外競賽(ex:reddot),會有影片上傳的部分,在產品做完之餘,可試試拍短片增加評審對作品的印象,想像在為自己的產品拍攝廣告,很有趣又有很有幫助!更可以藉此接觸多媒體,讓自己的作品完整度更高。


◎對國內外競賽的觀察:
多參加多健康。
其實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比賽很多,多嘗試可以激發思考,也可以慢慢從比賽中建立自信,讓設計更好更完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國內或國外設計競賽設計的質感一定要好,才能讓作品突出,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

◎給想參加國際競賽學生的建議:
志在參加,不在得獎?志在得獎,不在參加?
把的作品包裝得漂漂亮亮出國比賽,並且保持好心情,更能在比賽之中學習很多,對於參加競賽,作品集的數量也是很有附加價值的一個部分。得獎,能拓展國際視野,認識更多的設計人,也讓大家來認識你,對於日後的工作將是一份漂亮的履歷。
但是不論得獎與否,得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都只有自己才會明白,得失心放的太重,也不見得是件好事,設計,不就該開心的去創作。
勇氣!沒有不可能。
很多時候參加比賽或許是為了給老師看,但其實另一部分是不服氣吧,想用比賽證明自己,但這絕對是可行的方法,由於很多時候國情不同,大家對物件的解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很多設計只是還沒找到伯樂而已。
最後,想告訴大家過程中真的不免有很多失敗,可是我們還是記得持續嘗試,也有很多的質疑接踵而生,但我們努力地設計出屬於我們的設計,而且是快樂的。

走過的人:設計比賽



2008日本名古屋國際設計競賽/紅點概念設計競賽》洪瑞鴻獲獎心得分享


◎個人簡歷:
2009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_Aggregation “ / 擔任展場組組長。
2007Summer Job / 玩設計 Case / 豐原市威倫體育用品店室內塗鴉 2006ummer Job / 旭立興有限公司_鉚釘產品設計應用 2005轉系進入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就讀 2004長庚大學資訊管理系就讀 國立台中一中畢業
◎得獎紀錄:
2009新一代設計展空間設計競賽金獎 ” Taiwan Design Alliance-Inspiring Life with Design “of the 2009 Young Designers’Exhibition TDA [ 設計力 社會益 ]入選 / Melting Polar 2008 Red-dot Design Award: Design Concept Award winner / Bikky 2008 NAGOYA Design Do! 入選 / Melting Polar 4th CGUID Creative Design Competition第三名
◎創作動機:
一開始會參加這個競賽主要是因為系上指導老師將競賽題目列為課程project的題目,所以就開始針對題目去做有關的發想和設計。
◎創意發想過程:
在發想的過程裡,當然有許多跟”eating”有關的想法,在提proposal的時候也考慮了很多可能可以發展的題目,從吃的文化、習慣、器具、通用設計等等可以延伸出的議題中,找可能可以發展的去試看看,過程中也和老師、同學們討論很多。過程中遇到很大的瓶頸,是因為資料很多,但是真正覺得可以作為發展的議題卻幾乎沒有。所以我又再重新看了一次競賽的說明,然後開始從”eating”以外的想法去想,想藉由這個動作去傳達我想傳達的想法。隨即消失的想法那時候就一直在我腦中揮散不去,之後就聯想到冰塊這個我們日常會飲食到的東西確實會隨著時間溫度很快的消失,而從冰塊這個東西又延伸聯想到北極融化這個議題。所以這個時候就幾乎將整個概念定了下來,「藉由冰塊隨即融化的特性去傳達北極融化溫室效應的議題,以最平常飲用到的食物去傳達息息相關的議題。」再來就剩下如何將概念實際以產品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作品的創作技法:
一開始主要是以3D建模的方式去呈現作品,建模的過程因為要建出北極熊立體的造型,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直到知道入圍第二階段的比賽之後,就需要把作品做出成品。不過因為在通過第一階段以後,評審會針對個別作品給予意見,所以在參考評審們的意見以後,修改了原本模型的樣子,把當初比較真實的北極熊樣貌改成比較可愛,小朋友比較能接受的造型。確定後的造型再拿去請木模師傅依照設計圖雕出立體的北極熊,接下來的步驟就更為麻煩,因為是製冰盒,所以最後呈現的是薄殼狀的北極熊,所以師傅必須花費兩倍的工,再用代木(人造木材)翻出做好北極熊的凹模,再從凹模的另一面去雕回去厚度一致的北極熊樣貌。終於完成木模以後,我再拿去請模型公司幫我翻成橡膠的材質,這個部份也是不容易完成,因為模型的細節頗多,容易有氣泡會產生,所以也是失敗了好幾個模以後才完成的。

◎參加國際競賽特展應該注意的事項:
1.詳細閱讀競賽說明
這個部份其實不管是國內競賽或是國際競賽都需要很仔細的把規則、競賽主題說明從頭到尾看清楚,有時候其實可以在這些說明理面看到一些端倪,對於之後要創作思考的方向都很有幫助。比如說這次的名古屋國際設計競賽,它對於比賽題目的闡釋就舉了很多可能的例子,目的就是要讓參賽者了解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其實是很大的,任何層面對於吃的想法都是可以去思考的方向。
2.注意時間和安排進度
有時候當自己確定要參加比賽以後,就要真的認真看待這件事情,有些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時間還早而導致在某個環節喪失了參賽的機會。所以這時候就要安排一下進度,從發想、定案、完稿到寄件每個步驟都需要為自己排一個deadline,不然通常都會一拖再拖,最後就放棄了。
3.寄件
國際競賽通常都需要寄送作品過去,不管是表板或是實體作品,通常這些都要注意寄送到當地的抵達日期時間。所以當要定模型完成的deadline的時候,要先去了解寄送的時間需要多少天,還要扣除掉快遞非工作日的時間,讓自己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寄送作品。這些都要親自去弄清楚,不然就算作品都完成了沒送達也是白費了。

◎參加其他國際競賽的經驗:
那時候是得到2008年的Red-dot design award - design concept這個項目,繳件作品是上傳3A3圖面說明就好,競賽結果是一個階段就出爐,所以也沒有將作品做出實體。不過這個競賽要注意的是它報名的時間有分三個梯次,依據日期有不一樣的報名費,越早繳交費用越少。所以建議大家確定以後要盡早報名。由於是第一次獲得國際競賽的得獎,所以就很興奮的去參加了在新加坡的頒獎典禮,到場的獲獎者都來自世界各地,所以除了能夠親自領取這份殊榮以外,也可以結識到很多設計者做些交流,也是個不錯的經驗。

圖左至右,第一階段繳交的圖面,以3D呈現。

代木(人造木材)製作的北極熊製冰盒模型


圖左至右,翻製成橡膠的模型。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走過的人:中央聖馬丁(2)

崔老师:吴茜你好,看你的气色很好,越来越漂亮了,在伦敦生活怎么样?
吴茜:谢谢,我现在状态很好,学习和生活也都非常充实。
崔老师:你们班有多少人,都是从哪些国家过来的?
吴茜:我们班总共有二十几个同学,3个中国来的,包括我,都是 ACUK 预科班毕业的,其他有1个香港来的,1个新加坡来的,1个日本来的,剩下的都是英国本地和欧盟的学生。
崔老师:在班上有没有感到被英国人或者欧洲人的歧视?
吴茜:没有啊,他们并不会排斥或是歧视。这边的人不会太注重你有多强大的背景或者一些表面的东西,他们看重的是你是否真正有实力,如果在学校里学习认真,并且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话,他们会欣赏你、并且尊重你。我来这边一年了,觉得各方面的收获都特别大,尤其在自学能力上,锻炼了不少。以前我的英语很不好,现在来了这边提高的很快,需要自己在家好好的规划学习,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多和别人交流。相信很多同学过来后都会遇到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但是只要努力去克服,任何事情和问题都可以解决,尽可能的少去埋怨,毕竟一个人出门在外,保持好的心态很重要,多让自己变的积极起来。

崔老师:和原来比起来,你现在特别自信,很有神采。我知道你原来英语不好,你是怎么提高的?
吴茜:北京的学术英语课对我帮助非常大,在北京上的英语课非常快乐,专业英语进步很大。我以前英语不好,通过上北京英语课,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现在我天天看英文的艺术网站,要求自己每天至少了解2个艺术家,阅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采访,和他们对作品的解释,甚至他们说话的方式。在北京英语课上的老师对我们非常负责,老师总会想尽法子让课程变得有意思,课外我们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大家的感情非常非常好,来到伦敦以后,我们还经常组织聚会,不会感觉到有太多的孤独感,需要的时候,大家也随时可以互相帮助。
在伦敦的学习中,各个专业的英文术语分得很多,分得很细,经常大家在做presentation 演讲的时候,你的描述必须能让来自各个国家地域的人能理解,要能以很好的方式阐述出来。对于这边的英语学习,西方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无论师他们的历史、人文或是地理等等,了解的越多越有助于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浏览英文的文章、新闻资讯,以各界艺术大师的网站,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是英语进入到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大学的课上,我们会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些项目,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如果语言不好,很难融入群体,很难学到他们身上的东西,所以英语的交流能力非常重要。
崔老师:你确实是领悟到了学习英语的秘密法则,看到你在语言方面游刃有余,我特别高兴。在圣马丁的专业课上的怎么样?和原来国内ACUK 预科的课程是否有很大的差别?
吴茜:我原来在央美的ACUK预科班学到的东西非常有用,对于能够迅速融入伦敦生活和课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ACUK的老师在国外都呆过很长的时间,他们经常会告诉我们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经验。在每次的练习中他们会引导我们如何做research 和idea development,只要多去尝试任何事情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崔老师:ACUK过来的学生都很好地融入了伦敦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互相之间关系很好。我们都知道圣马丁的老师特别严,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体会?
吴茜:记得在刚开学不久的时候,一次课上我迟到了15分钟,老师不让我进教室,我觉得不服气,但是想想是自己做得不对,下课以后我马上去找老师赔礼道歉,之后那位老师很友善的帮我把课给补了回来。刚开始觉得他们很严,但是英国人就是这样他们很讲自己的原则。
其实我相信在哪学习都一样的一点就是,性格,要想在不长的几年时间里尽可能的学到多的东西,待人的性格是相当重要的,对待事情一定要多多包容,性格开朗会更好,这样有助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这边无论是大学自己还是老师都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资源和信息,包括各类专业建议看的参考书目和和一些好的网站,课上同学相互之间推荐好的书籍,网站或是电影,大家基本上都会共享资源,共同学习,这点不像国内很多同学之间交流不多,甚至不愿意交流。如果大家都抱有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目的,这样会学得更快,更多!伦敦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都市,也是文化交流最最繁密的地方之一,所以来到英国一定要好好的享受和利用这里的资源,例如,大型的博物馆、画廊、各类展览、或是学校里所提供的设备,甚至在一些小巷子里经常会有一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家工作室,和一些精心设计的小店,同样每天都有各种不同题材的小展览,在休息的时间常去走走转转,机遇中也许你会认识很多艺术家,或是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崔老师:你们的专业学习怎么样?老师对你们的作品有什么要求?
吴茜:伦敦这边主张原创,老师特别讨厌抄袭。小组作业特别多,占一定的分数比例。我们作业的时间很充裕。在做的过程中,同学相互之间会点评,老师也会给出意见,多次的互动之后我们再把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来,有时会在教室里做一个类似小展览的形式,每个同学都能学到和看到别人是如何表现。每件作品老师都会根据你本人的特点和优势给出建议。这边的老师很少会去批评你,很少会否认你的观点和作品,他们会很尊重你的想法,只要不抄袭,他们会鼓励你,对待每件作品只要肯努力做,老师会全力的帮你,给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对我们的专业发展帮助非常大。那些西方国家的学生也是非常用功,这边学习环境很好,我在学术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听学校老师讲,我们这一届本科和硕士的中国学生实力都很强,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崔老师:对于国内正在申请的学生,你有什么建议吗?
吴茜:出国前要把英国以及伦敦的文化、历史、人物、事情的兴趣培养起来,我经常参观各类展览,在活动当中认识了很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抓住机会和他们很好的交流,使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消除许多对中国的误解,同时努力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与西方人交往时,多尝试着赞赏对方,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让自己变得主动起来,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强调我们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听他们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互相交流,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只要肯去努力,留意身边的每一个细节,相信肯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e56910100dgtw.html

走過的人:中央聖馬丁(1)

日不落的首都-倫敦,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城市,為了保留文化資產,隨處可見一兩百年建築物,我所就讀的學校,原來也有一百年的歷史。時間過得很快,剛到倫敦,還是個teenager,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一出機場就看到許多不同種族的人,印度人,黑人,白人,還有跑來要拉旅客坐計程車的,東張西望終於找到我的名字,到宿舍的沿路上,車窗外夜幕低垂,路上的行人在昏黃的路燈
下,一個個都顯得孤單,大概是想家的緣故,每個人的背後都像拖著一條沈重的影子,到了宿舍,除了書桌跟床之外,就只剩下四面牆壁,什麼都沒有,連我都像是多出來的,想上廁所沒有衛生紙,肚子餓了也沒有餐具,想洗個澡也沒有毛巾,這時想起家裡面什麼都有,永遠都不會沒有衛生紙,整個Flat只有我一個人,我住ground floor,窗子一推開就是路面,人的腳步聲,說話聲,都使我神經緊張,徹夜難眠,不過住不到一個月我就換宿舍了,因為發生了小偷事件,之後才知道那是一個治安不好的地區,所以不管是住宿舍或是在外租屋,應慎選區域並且四處打聽後再決定。
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個現代與古老並存的城市。在foundation的時候,大家年紀都差不多,一個group大約20位同學,不過除了主要的課同班外,其他的課就很少遇見了,Life drawing是主要的課之一,也就是人體寫生,第一次看見全裸的模特兒,感覺非常的驚奇,因為他們不論是男女老少,還有一次是黑的婦人,都一動也不會動,大家也都很專心的畫著,在這裡上課,老師不會限制要用什麼樣的媒材,不管畫的好或是不好,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有沒有用心畫,真的一看就知道,態度在英國比什麼都重要,老師準時,學生也會跟著準時,學生認真,老師也會更認真地教,同學一個比一個用心在學習,在那種氣氛下,一天一下子就過去了,下了課,在路上看到路人,還會不由自主的看了看,看看這個人要怎麼畫好,久而久之,學校跟生活融為一體,就連做夢都會夢到上課的情景。
倫敦的天氣不是很好,經常下雨,大雨小雨使得地上總是半乾半溼的,低下頭看他們的褲管,很多都沾著黑黑的泥土,灰灰的一截,拖著拖著走在路上,心想︰他們回家會洗褲子嗎?倫敦最不灰的一次是一天我醒來,打開窗戶,哇!白白的一片,下雪了耶!雪一直不停的飄下來滿滿的天是白的,地也是白的,有如一條暖暖的被子蓋著倫敦,這是倫敦十年來下過最大的一場雪。到了教室,大家的褲管變得更髒了,雖然如此,大家還是笑著很開心的閒話家常,討論著大雪,英國人的談話內容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天氣。
讀foundation的時候很辛苦,因為project很多,平均每個星期都有一個,還要
assessment,assessment的時候要看research(資料收集)用來support你的作品,你的idea和發想過程都要做一個完整的交代,並且和同學討論, 討論的過程中,會經由其他同學給的意見發現許多更好的靈感,因此research的過程比結果還要來的精彩,因為往往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或時間不足導致成品看不出個所以然,但是在英國,過程是非常被重視的,好比一個常常遲到無故缺席,不參與討論,結果考一百分的同學跟上課認真上進,考試不慎理想的相較之下,後者教授給予的評價要比前者高,為什麼?因為他們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不管道哪都一樣,到了大學仍然是如此。我讀得是Graphic design,大學的課程分的比foundation更細,有十個科目,英國是三學期制,就是三個term,第一個term是全部的科目都要上,缺一不可,到了第二個和第三,開放選課,除了context和typography是必修外,2個星期為一個單位,上完才換下一個科目,因此課程很連貫和扎實,還有其他的Life project,一些外面的設計公司的project或比賽。有時間就多拿,沒時間就乖乖的兩個星期拿一個brief,因為量多不見得都吸收的進去,我選的illustration,tutor就不喜歡同學一次拿很多brief,因為他的作業多,而且都是要花很多時間跟精神,每兩天就又一個tutorial,帶著規定的進度來跟教授還有同學討論,有一次是畫自己,我畫了10張,很開心的去tutorial,他看完了之後
說,我知道你畫的很好,但是我不知道你畫完這10張之後學到了什麼?我愣了好長一會兒,仔細想想,真的好像只是"畫完了10張作業"。Tutor說"不要試著把他們畫的完美。"回家的路上,思考了很久,終於了解到為什麼大畫家;梵谷,畢卡索們的畫會流芳百世,雖然他們的構圖線條不甚完美,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作品才會有別人無法取代的氣質,這正是所謂的風格,代表著一個人的個性,之後我便不再畫" 漂亮"的東西了,因為" 漂亮"的東西,人人都會畫。因材施教,經由討論而得到結論,雖然只是一個觀念,但是許多錯誤都是再一念之間,這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對我來說。出國唸書,要學的到底是什麼?在另一個環境,除了有形的科目外,無形的觀念,才是每個人自己要去尋找的。


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TVt_M062ZFIJ:www.il.com.tw/ual_html/5.htm+graphic+design,csm,上課地點&cd=5&hl=en&ct=clnk

走過的人:設計是什麼

關於設計
5年前從上海一所不知名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我毅然飛到英國轉修視覺傳達,三年前順利拿到學位並在倫敦開始我的第一個全職工作,現在我坐在反鄉的飛機上琢磨這幾年我到底學到了甚麼樣的設計…
我離開的這段時間恰好是創意產業在中國大陸蓬勃興起的5年,主題各異的設計展在一大批年青策展人的推動下不斷湧現,新興的創意園區一個接一個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現,國外優秀設計公司為了在這片巨大的市場中搶得先機紛紛進駐大陸,形形色色的外國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也都開始把中國作為他們新的試驗田。新一代的本土設計師們也都躍躍欲試,在這股大潮之下互相叫勁。不知是遺憾還是幸運,我並沒有身在其中,這反而讓我異常冷靜地從一個側面去觀察種種有趣和奇怪的現象。
互聯網普及帶來了全球資訊同步化,使中國的創意工作者可以和全世界的同行一樣在第一世界瞭解最新設計資訊和動態;奧運會又把無數商業契機帶來中國;早就奔了小康的老百姓們,尤其是大城市年輕人的創新意識開始覺醒,他們不甘人後,要求自己像香港,東京,紐約,倫敦的年輕人一樣夠酷夠潮。在這樣的環境下,整個中國大陸的創意市場像炸開的油鍋一樣,設計師成了一種時髦前衛的職業,而入行門檻卻越來越低。
我在倫敦接觸過不少學設計的中國留學生,如果僅從平面設計來說,讓人感覺出類拔萃的學生可以說鳳毛麟角。有些學生並沒有瞭解設計的本質和其目的性,就盲目地選擇設計專業。例如經常可以碰到一些剛讀完語言或預科的學生詢問英國哪所學校讀設計最好,通常一定會有人推薦St.Martin等,繼而很多人都開始追捧這些“傳說”中的學校。至於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所學校,這個專業,以及對這個學科瞭解多少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學校夠大牌,專業夠時髦就行了。也有一些學生真的有美術功底,可其中許多人都是畫漫畫的動漫迷,誤以為畫畫和設計差不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仍然執著地用漫畫來表達設計…
許多人坐了多年設計仍然不知道設計是甚麼,在如今國內這個浮躁的環境裡,對許多盲目的設計師來說,設計只是放在展場裡做秀用的工具,是用來取悅別人,抬高自己身價的手段,一旦脫離了展覽,這些所謂設計就變得一文不值。儘管我們的設計圈開始越來越活躍,相關的圖書雜誌也越來越豐富,可仔細翻一下就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只是流於表面形式,跟著國外潮流在跑,吸引眼球才最重要。能夠靜下心來研究設計理論的人越來越少。打個比方,做平面設計就像畫人體素描,只有瞭解了骨骼的形態才能畫得逼真。骨骼就是設計的理論,是支撐整個設計的框架,如果不先瞭解理論構架,那麼即使畫得再像也只是模仿了皮肉,披上再華麗的外衣也只是空洞的視覺轟炸,經不起時間的推敲,一旦這種風格(外衣)不再流行,整個作品也就垮了下來。不同的是,素描中的骨骼是不會變的,而設計中的“骨骼”是可以重組創新的,但創新並不代表可以亂來,它仍然需要遵循既有的“骨骼”重組原則才能保持整個作品的扎實。那麼平面設計中的“骨骼”是甚麼?概括地說就是對點線面的認知,對一個字型的運用,一個標點符號的處理,一塊空白的掌握等等。
儘管在英國高水準的商業設計環境中浸泡了那麼多年,但同樣是歐洲,上個月的瑞士和德國之行仍然讓我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氣息。在瑞士巴塞爾,我特地前去參觀了造紙廠博物館,在那裡親手造了一張紙,然後用傳統的鉛字排印做印刷,傳統作坊的保留讓我印象深刻。雖然造紙和印刷都是中國的發明,但在國內大學的設計專業中,這樣的傳統工藝教學幾乎已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行其道的Photoshop… Wim Crouwel在Helvetica Film一片中明確提到,電腦並不能幫助我做出更好的設計,只能幫助我們提高工作的效率,做出更複雜的設計。在傳統的印刷作坊中,需要從數十個抽屜裡迅速找到正確的鉛字並排列在正確的位置,甚至每一個空格都需要找到一個相應寬度的空白鉛塊來填空,這每個動作都關係到最後印刷的質量,讓我不得不全神貫注在每一個細節上,也就鍛煉了設計師在今後工作中嚴謹認真的態度,即使換用電腦工作也是一樣的態度。而如今我們的許多“設計師”都飽受快餐文化的影響,打開軟件就有成百上千的字體可供挑選,翻一下參考書或看一些別人的網站就能套用在自己身上。“慢慢來才是最快的方法”-
瑞士的平面設計獨樹一幟,在全世界處於最前沿的位置,在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貢獻,當我在瑞士四處遊蕩的時候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讓我感覺這麼有設計感,無論是一張紙幣,一個路牌,一個電車logo,一個招貼,還是一塊火車時刻表,水準之高,讓我驚愕,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地要做出最好的品質。瑞士人並不在意世界上正在流行甚麼樣的設計風格,他們依然固執地在把玩點線面和字體這些平面設計中最基本的元素,並且達到一種及至的境界。反觀國內,大大小小的設計展層出不窮,玩具主題的,塗鴉主題的,T-Shirt主題的,創意市集主題的,只要是老外們玩過的,我們統統要跟著玩一遍,咋一看,設計師們進步神速,設計市場很是熱鬧,精神生活也很是豐富,可是一走上馬路,一攤開報紙,垃圾設計鋪天蓋地湧過來。於是,鑽研平面基礎的瑞士設計師們把瑞士的設計帶到了世界巔峰,而追趕世界潮流的中國設計師們卻並沒能讓老百姓生活中真正能夠接觸到的平面設計在改革開放20多年來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世界一流的體育場,商場,機場,地鐵都紛紛在中國出現了,那麼,與它們相配套的一流的平面視覺設計在哪裡?
要真正提高我們的設計水準,就要端正對設計的認識。首先設計就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次才是一個文化藝術類行業。平面設計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解決各種生活中視覺傳達的問題。可惜許多年青設計師們並不願意做一個服務社會的設計師,而更願意把自己扮演成一個眾人追捧的明星,靠一兩件作品來迅速獲取知名度,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很可悲的,其作品也是沒有生命力可言的,當光環散去的時候,除了小小的虛榮心外甚麼都不會留下。
當然,這種現象也是由大環境引起的,在瑞士這種高收入高福利的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可以用與世無爭來形容,甚至寧靜得讓人感覺很無聊,所以才有大批的設計師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鑽研一個字體,一條線。而中國的社會環境要複雜得多,浮躁成了大多數人的通病。在這種環境下要做出好設計,就更需要沈得住氣,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默默修煉自己的內功,不要受周圍環境的擺布,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那一天。http://luvpixel.net/blog/?p=80#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