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走過的人:設計比賽(3)


◎個人簡歷:
 
陳彥廷,出生於1985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畢業,並取得公費至紐約Pratt藝術學院就讀,近年來獲得70多項國內外設計大獎,包含:德國iF傳達設計獎與概念獎、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獎、英國D&AD獎、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美國SIGGRAPH大賞、法國安錫動畫獎等,擅長平面設計、網頁設計與動畫製作。

◎得獎紀錄:
2008年創作12件作品,共獲46項國際設計獎項,包括:
1. 2008德國iF設計獎 – 4
2. 2008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 - 紅點設計獎
3. 2008紐約ADC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 - 2
4. 2008英國D&AD學生獎 - InBook
5. 2008美國ACM SIGGRAPH Space-Time大賞 - 金獎和三項優選
6. 2008法國安錫Annecy動畫影展 - Official Selection

圖左至右,波蘭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入選/創造力;德國iF傳達設計獎/符號與數字;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入選/美體、Foot Print鞋印
 
創作動機:
當初在發想階段時,我到三重請教了一位台灣國寶級的剪紙大師 李煥章老師,一進屋時見到的就是為數驚人的剪紙作品,從老師口中得知許多都是從早期悉心保存下來的,許多作品背後都隱含著動人的故事。當天老師也細心教導我們基本的剪紙技術,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看到的雖是已經八十多歲的老師傅,但他對於剪紙的熱誠以及談到剪紙時神采飛揚的面容,讓我深受感動;此外在談話的過程中,老師說到現代都市裡的人都不剪紙了,他覺得非常遺憾,並提到國內剪紙藝術可能面臨失傳,因此開啟了我構思這部作品的念頭,希望能藉由傳統藝術與新技術的創意結合,讓剪紙藝術重新被見識到;在作品中運用許多剪紙會使用的反覆摺疊的技巧,讓剪紙藝術在新的表現手法下,仍能保有人們心中對剪紙的印象,以喚起人們對剪紙的記憶,藉此為剪紙這項勢微的傳統藝術盡點心力。

◎創意發想過程:
「新都市與舊剪紙的格格不入」是我發想的原點,整部短片是由剪紙魔術師為主軸,希望在視覺上讓剪紙與城市做一個結合,在影片中剪紙魔術師利用剪下的紙片,讓這座城市與剪紙再度融合;都市的街道變成剪紙綿延不斷的紋路,建築物之間的距離變成剪紙簍空的圖案,魔術師每剪一刀,城市就多長出一部分的圖案,最後拼湊成對馬對猴〈註一〉的剪紙圖形,象徵剪紙藝術在這城市又再度萌芽,展現新的開始。
〈註一〉對馬對猴剪紙:此作品是第一件被發現的剪紙作品,距今約一千五百餘年前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墓穴裡被挖掘出來,內容有對馬團花與對猴團花,總共有五幅系列。

德國iF概念獎/500 Euro Prizes,動畫作品/ Cutting前刀
 
作品的創作技法:
整件作品在創作時遇到一些難題,分別是腳本的設計以及技術的克服,在腳本的設計上,除了要讓剪紙藝術在視覺上呈現出新的感受外,還要突顯動手剪的美感,藉此吸引觀者對剪紙產生新的印象及興趣。在技術上,為了保有剪紙帶給人的印象,除了要深入了解剪紙的構成方式,並且將手工的雪花剪紙在3D軟體中呈現,並在翻動時要模擬出紙張的感覺以及展開的方式,思考如何讓平面的剪紙作品富有生命力,讓新的技術與舊的元素兩者能合而為一;因此在影片剪輯後,需要大量的後製才能完成我心中所想的那個畫面,使用的軟體有3D MaxAfter EffectPremiereBoujouHDRI

德國iF概念獎/500 Euro Prizes,動畫作品/ Cutting前刀
 
至紐約普列特 (Pratt)藝術學院深造一年,對於創作上的影響?與在台灣有何不同?
在紐約的這一年對我的設計產生極大的刺激,以前在台灣一年能完成23個好作品就已經不錯了,但去到紐約後不知道為什麼,腦中一直冒出新的點子,可能是不知不覺受到國外文化的衝擊,加上到了新環境內心無比興奮所致,所以一年就做了12件作品;也可能是國外的老師都鼓勵學生多做些實驗性的創作,因此我比以前在設計上的作風更加大膽,不管是海報還是書籍的設計,我都嘗試運用一些新的材質與技法,此外我覺得除了在Pratt可以學習新知,在紐約這個大城市更有太多美術館、藝廊、活動、建築可供我學習,印象中,當我5/1去參加ADC的頒獎典禮時,真的打從內心覺得今年來紐約真是值得了,那晚我開了眼界,看到從世界各地來的設計菁英齊聚一堂,在ADC總部的牆壁上展示著最新的創意作品,讓我發現這才叫做專業,也看到自己與他們的落差,自覺我還需要更努力!最後也要感謝教育部舉辦菁英留學計畫,讓台灣的青年學子能夠一圓出國夢。

參加其他國際競賽的經驗:
在今年我參加了50多場的國際競賽,過了非常忙碌但充實的一年,這些國際競賽有德國的、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波蘭的、俄國的等,每一個對我而言都是新的體驗,每個國家有各自的參賽規則,我也因此體會到不同國家的民族性。對於各國舉辦比賽的方式,我覺得德國最講求效率,英國最細心與體貼,美國則是最為盛大;在平面設計的競賽內容方面,我覺得英國D&AD與荷蘭Output是所有比賽裡面最有創新力的,因為它非常鼓勵實驗性的設計,對於有創意的或是有趣的呈現方式,這兩個比賽的包容性都很高,也因此常會在他們的得獎年鑑中許多很新穎的想法與做法;而在數位媒體競賽中作品的取向差異較大,例如:美國SIGGRAPH影展中得獎的作品,除了要有好的腳本外,常常還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術,甚至創新的技術,作品也比較商業化;但在歐洲的義大利影展中,反而大膽且實驗性的做法容易得獎,作品不趨向商業化,這是我觀察到一些現象,希望能對其他參賽者有幫助。

圖左至右,國際競賽頒獎/發表得獎感言、採訪區與音樂表演
參加國際競賽特展應該注意的事項:
我覺得參加國際競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規則,要知道deadline是何時。因為先要知道何時要報名、何時要繳件、是否需要報名費用等問題,待通過了這些必須的過程,你的作品才有機會出現在評審面前。另外,幾乎所有國際型的設計競賽除了他們本國的語言外,第二個語言一定是英文,所以參賽者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這樣當你在繳件有任何問題時,才能隨時詢問,這些該注意的事項我將其歸納成四點:1. 專心完成一件好作品、2. 完善地處理繁雜的報名程序、3. 了解每年度國際上重大的設計比賽並定出Schedule4. 妥善包裝與郵寄(可用郵局的EMS),如果這四點都有注意到,就可以很有效率地參加國際競賽。

◎對國內外競賽的觀察:
每個設計國家在各個設計領域都會有一些比較國際性的比賽,例如:德國在工業設計領域有iF大獎,影片動畫領域有柏林影展,平面設計領域也有德國ADC獎,每個比賽知名度都很高,容易吸引到各國的設計高手前來一較高下;反觀台灣在綜合設計類有國家設計獎,平面設計類有台灣視覺設計獎與台灣國際海報獎,工業設計類有台灣國際創意競賽,影片動畫類有金馬影展,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到為什麼我們不如其他國際設計獎一樣知名,當然其他先進國家在設計這個領域是比我們還要早發展。除了這個原因,我也覺得他們在舉辦國際競賽比起我們要來得用心許多,我拿德國iF設計獎來說,一開始的線上報名Database區,不僅讓參賽者能快速報名,讓報名手續有如到速食店點餐那樣迅速,同時主辦單位也會整理出各個國家今年報名幾件、得獎幾件、參賽人的多寡等等數據,方便參賽者能讓清楚並迅速的看到這些資料,除此之外,在競賽單位的識別設計上,iFlogo形象簡單大方,識別度也非常的高,一看到這個logo就給人很專業的感覺,但我們國內的設計大賽好像連自己的logo和形象都還沒建立起來,因此也很難在國際上推展出去,還有iF大方的將比賽的標誌供得獎的設計師使用,讓他們能在各大展覽會場與網站上做展示,一方面讓得獎者大方分享這份榮耀,另一方面也容易奠定這個比賽在國際上的地位。
◎給想參加國際競賽學生的建議: 
參加國際競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藉由參賽能提升自己「內」、「外」的設計能力,「內」就是作品質的提升,因為國際級的比賽水平都比國內高出許多,想得獎就必須將作品的品質提升,所以參賽者在創作過程中就會自然的提升自己的設計功力。「外」則是擴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因為語言與文化的不同導致思考的方式也不同,對於同一個主題就會產生千百種不同的想法與做法,而這些不同的創意都是我們學習參考的方向,看其他參賽者用不同的思考角度,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此外,幾年教育部與設計戰國策都在積極推動學生參加國際設計競賽,並提供優渥的獎學金給與勉勵,所以更應該要把握機會努力參賽,最後我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之,「Nothing great was ever achieved without enthusias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