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源流日本近代設計發展與台灣有很大的關係,經過戰後數十年,便成功躍上國際舞台、展現出獨特的設計表現。日本後期的歐化現象,保留某部份的貴族菁英氣息,七零年代引領風騷,WORKMAN,到泡沫經濟的過程,值得討論的戰敗到興盛的過程。
瑞士傳播風格具有絕對的嚴謹性,東方則是日本,承襲包浩斯系統,嚴謹度極高,色彩能夠豐富,又能簡單的具有禪意。
日本設計師與企業關係,日本國民美術與教育關係。政策與教育,企業與專業的互動,無印良品與明治的脈動而,台灣卻很少有企業與設計師共同成長的,缺乏長期設計顧問。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成長歸功於民族精神與文化內涵,從設計師作品卻時不難發現都傳達出濃郁的民俗文化與各性化的創作立場。日本相撲觀眾全部都是現代的,但是亭子內卻都是古典的,文化須從細膩觸來發展。
彼得‧多摩爾在design since 1945:許多設計家一直對日本的平面藝術感到好奇與景仰,更重要的是日本設計通常包含著一種特殊理念,這種理念是西方設計家想要學習卻又難以獲取其真義。(其中應指的是東方精神,神秘或精神,可能是因為東方是佛教文化,對於真理的追求較多)年代較久文化層次高者,大部份描述較為精鍊。(例如法國、中國相較於美國)日本的設計、形式、美學,已經成熟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設計文化。不僅位居東芳國家設計專業和技術的領導地位,更持續發展廣大的影響作用。
日本現在雖然泡沫經濟,但是飲食、生活等形態台灣的複製度極高。大陸和韓國對日本是又愛又恨,但是潛意識中卻恨日本,可能是因為戰場不在台灣。松屋百貨五樓整層都是通用設計用品,日本對於感性設計、銀髮族等的設計十分重視。若要了解日本設計發展及影響,應深入解讀創作的設計理念、美學風格、表現形式。必須了解設計師深沉的點。
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是目前最崇高的設計團體,會員必須在國際間距有良好聲譽和極高成就,並長期共現於設計領域;而專業發展更須擁有旺盛的創作能量與獨創性。入會規定上,申請必須由會員推舉,再經嚴格投票遴選方式產生。
日本1955率先由龜蒼雄策或選為AGI會員,山程隆一原弘宇也亞喜良石岡瑛子 松永真矽谷巖
平面設計:最早是美國威廉‧愛迪生‧德威金斯於1922年創造提出的新詞。特指結合字體編排、插圖、照片與印刷,用以達成資訊解說功能之專業者。根據<<現代設計事點>>平面設計係指1940年印刷普及之後,針對書藉、包裝、廣告、標誌、企業形象、字體設計與各種出版物的版面設計。時代的反應跟見證。純粹美術與工藝美術之間的爭辯
中技培養出來的學生,訓練的是<知道自己為何而設計>,不一定是為商業而來。國際間最早使用視覺傳達設計的事烏爾姆造形藝術學院,副校長奧托‧艾歇在1957年設立視覺傳達設計。之所以改是為了要調整教學課程,藝術的類型比美術(形的部分)廣大,畢竟音樂不是美術,卻是藝術。奧托‧艾歇—參與1972慕尼黑奧運會
日本平面設計:韓戰結束1950~1953後發展起來,當時重要設計活動如日本宣傳美術協會、世界設計會義WODECO(日本藉此有很大的機會與國際接觸,相對帶起日本的設計環境)等,爾後到東京奧運、大阪萬博等,日本設計表現。就設計表現的特點,評論家厄爾:日本設計可分為兩類,首先是色彩豐富、裝飾的、華貴的,其次為單色、直線、修飾、單純與簡樸的。
日本仍致力於多元化與兼容並蓄,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呈現雙軌進行。田中一光: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經過四十年歷程應是日本海報的黃金時期。
風格:
最早的名稱是stilus本是金屬針之意,以針於途臘的木板上刻寫。風格亦與有特色的寫、文如人明相關,至今,在美術、設計、音樂、時裝或電影都以風格來區分其表現形式。
辭海提到:風格為風神品格。
國語辭典:美術中稱為藝術品所表現的特色,創作者有意將素材作有秩序的安排而成。樣式則是日本的解釋。
亞里斯多德:風格是思惟的修式或句法模式黑格爾也有提出解釋Heinrich wolfflin認為,風格的實質式時代、民族的氣息、個人性情與美的特殊典型的表現。風格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本質的反映出時代、民族、藝術家個人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
風格是什麼? 整體言之:風格是作品一種強烈形式表現,對於創作者內外一致協調的流露,傳達出高度完整的視覺感受,而在觀者內心留下深刻印象。風格關係到時代精神需要與與社會內涵。 社會實事的橫觀面向與設計活動與設計作品的縱觀面向可以增加設計師的視野。 社會環境:外在因素-客觀既存的
政治經濟、社會趨勢、藝術思潮、歷史文化、產業技術……這些都是客觀的外在環境。設計師及作品:內在因素-主觀個人的創作立場、美學涵養、美感風格、表現技術……。 http://www.dnp.co.jp/gallery/ggg/schedule/g274.html 從距觀、微觀的角度體察不同見解。
日本近代平面設計自二次大戰後劃分為四個時期:
後現代時期為補足現代主義的不足,認為現代主義太過度規範與統一格式。1950機能主義設計1960國際主義設計:這是一個需要有效率的時期…..1970商業主義:品牌市場定位、利基、輕薄短小1980資訊主義:1984年是桌上排版系統開始的期間 機能主義在日本歷史上相當重要的時期,戰後一改戰前產品粗劣設計感。
戰後促進設計發展的因素大部份為資本主義興起、戰後消費能力,經濟日易復甦、科技高速發展、材料技術研發為重要特徵,不僅促進現代設計發展,同時也改變人民生活。 日本從1950從日本製造提升為日本設計,再到優良設計品牌。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這個影響很大)每日產業設計獎日本設計協會 graphic55日本設計中心成立名古屋設計中心,禁止拍照的,可以向他說明 是教師,因為有教學需要,希望能開放拍照 戰後將包浩斯引進日本的設計評論家是勝見勝,他將西方設計觀念帶進日本設計界,對現代設計作全面性探討,他了解日本藝術和構成主義有著相似之處,透過設計運動鼓吹,日本設計界重新興起設計的探討,他是戰後幕後設計領域最大功臣。
日本宣傳美術協會:商業活動隨經濟復甦而重新展開,設計師們式圖將商業美術應用於應用美術中獨立出來。日本宣傳美術協會精神在:闡明宣傳對美術的認識,並保護設計師權力與利益,一起共同提升成員的設計能力與福祉,進而促進各界良好互動與社會和諧。解散於1970。 日本評論家瀨木愼一提到:日宣美的成立,充分反映當時美術家思維與社會藝術展現。
這時後尋求認同,展現幾何造型與嚴謹編排,採用理性結構方式表達,擺脫感性、描繪、自由等方式,強調化繁為簡與幾何形式為創作原則。 因為graphic 55展覽,設計水準受社會肯定,在日本橋高島屋畫廊舉行,此次展出後,設計師開始注重訊息傳達與理解畫面意義的問題,注重畫面有力、簡單。
國際主義背景:因經濟全面發展,設計形式開始刻意減弱區域色彩並朝著國際化風格邁進,展現東西合併視覺風采。1960年代程現出光明與黑暗的光景。這個時期主要有促進國際交流的機會,宣揚國家形象與技術交流,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向世人展現國力水準,無論對內或對外。東京世界設計會議:1960年邀請世界設計師來日本演講,並派遣調查員出國留學等,赫柏特‧巴耶提出:平面設計師負有視覺設計基本使命的觀念,設計不分人種、語言……這次的設計會議是接觸海外設計思潮絕佳機會,反映出少即是多的理念,捨棄象徵裝飾圖形,在精神上削減東方感性表現方式。
東京奧運平面設計:日本急欲擴大經濟力,建設目標是將東京程為先進國際化都市,平面設計風格演變,戰後國際主義強列席捲許多國家,形成設計高度功能化,非人情化、理性化的設計形式。戰前多半印刷媒體以浪漫語言來說服消費者戰後開始轉換訴求,順應廣大商業市場的需求。
榮久安憲司柳宗理 相當於英國威廉莫里斯。桑澤洋子
商業主義:1970從日本電視劇阿信,商業主義成功經營策略,使之成為戰後最強盛的時期。Expo’70博覽會後,經濟方面,產業發展從重厚長大改為輕薄短小。
1960年彩色電視機大量普及,導致廣告費上漲~~~~1970-1980技術開發高度時期,東級的無印良品重新思考消費者使用立場和創新商品,顯現設計與氣化的趨勢。期間多位設計師逐漸加入東方色彩。
資訊主義時代:全球經濟劇變,日幣升值開始收購其他企業,科技提升多樣化和製作方式。當時天皇駕崩,東西德合併,這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新舊交替。電腦大幅度提高軟體功能和速度能力,數位時代設計改革是日本風格發多元的
詮釋傳統藝術的象徵圖形成現出特殊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涵義,日本美學的幽情深邃自然樸質,亦不可言,由小物之天地的意境手法,都深化設計師深厚的設計含意。數位時代,卡漫風格與次文化風格開始出現具有強烈個人色彩與創作風格。永井一正主題大多人文或環保
主講教授:李新富http://blog.yam.com/chuvali/article/20132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