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林宜賢獲獎心得分享
簡歷:
我,林宜賢
2004.06 畢業於台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2008.06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畢業。
左邊是我林宜賢,右邊是我的夥伴黃全意。
◎得獎紀錄:
2009.09 紅點設計獎 ”Best of the Best 2008”(作品躲)
2008.06 當代美術館36計逛博物館Tshirt設計大賽第一名
2008.05 長庚大學畢業展 設計優選獎(作品躲)
2005.12 博物館商品設計競賽 入選
2005.11 聚焦食趣競案 入選
◎創作動機:
做一個可以用的產品而不只是模型
懷念小時候
抓回1998的幻想
完成2008的感動
◎創意發想過程:
其實我們的創意發想過程,一切都很簡單隨性,不拐彎抹角,一開始的我們,懷念小時候,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很玄的題目”抓回1998的幻想完成2008的感動”,不過當然也很直接的被老師拒絕了,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地提煉我們1998的幻想和2008想得到的感動,我們發現躲貓貓永遠是我們1998和2008的最愛。
於是我們把躲放在最有爭議的辦公室裡,想讓它發揮不可思議的能力,讓這個有趣的動詞,配上乏味的名詞,組成一個我們也不確定會是什麼的產品。因為我們都了解,我們躲老闆,躲流言,躲麻煩,更想躲著冥想,在一個需要創意的辦公室裡,躲,才可以製造無限想像。
◎作品的創作技法:
一樣簡單隨性,我們想要這項產品一體成型,防水,隔音,通風,顏色多變化,還要舒適,我們發現了最近才在台灣紅起來的‘羊毛氈’但我們是害怕的,羊毛有縮水的特性,況且現在市面上所見得的羊毛氈,都是飾品配件居多,一張可以容納人的椅子和佩帶在身上裝飾的配件大小相比,我們很直覺發現到它的困難度。大學的學習裡,產品的模型,我們大多選用木頭或塑膠,其他材質至少也會用可加工的方式處理,至少我們可以精準的掌握造型,因此羊毛氈對於我們只能說是一翹不通,因此直到現在還是會佩服當下毅然決然開始拜師學藝,開始嘗試連老師都說還沒有人用這材質做過如此大型作品,而且失敗率極高的方法,幸運的,我們成功了。
◎設計概念:
辦公室的冥想區,一個越來越需要創意的空間,這款椅子,讓大家在開放的空間裡保有隱私,運用了小時後躲貓貓有趣又刺激的感覺,讓大家躲老闆,躲流言,躲麻煩,更可以躲著冥想,激發創意。特殊的是,還用大量羊毛氈一體成形製成,達到舒適,隔音,通風的效果。
下回,走進辦公室冥想區,大家一雙雙從椅子中外露的美腿,將會取代大家一張張的撲克臉。羊毛氈的製作過程。羊毛交叉撲製,輕搓起泡,加壓,反覆加水起泡讓羊毛氈化。
◎參加國際競賽特展應該注意的事項:
參賽時限。
很多時候看似輕鬆,其實內藏玄機。以reddot為例有分三個時期,1.Early registration 2.Standard registration 3.Late registration要注意的是報名費分三種,它的取名滿有趣的第一時段報名的稱為Early bird或許是要告訴我們,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個道理吧,所以它比要便宜。
試試看。請試著點入報名網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時候以為參加競賽只要在報名前幾秒,上線登入上傳即可,可是往往上傳之中,會發生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檔案大小,格式,有些時候檔案上傳不了是有補救辦法的,寄過去就是其中一個方法,但假如在前一秒才上傳失敗,下一秒或許也寄件截止了。
歷屆得獎作品。
就跟歷屆考題一樣重要。有名的國際競賽,有很多的得獎作品資料,每個都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從這些作品裡,不難發現比賽的性質與偏好,更可以從資料內,找出突顯自己作品價值的方式。
別讓表版壞了你的設計。
由於我們呈現在評審前的,一定是由裱版開始,因此學習裱版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裱版,雖然漂亮可是卻看不到重點,有些裱版雜亂,無法在第一眼就吸引評審。很多的好設計就是在裱版的呈現失敗了,這樣是很可惜的。
秀。有些國外競賽(ex:reddot),會有影片上傳的部分,在產品做完之餘,可試試拍短片增加評審對作品的印象,想像在為自己的產品拍攝廣告,很有趣又有很有幫助!更可以藉此接觸多媒體,讓自己的作品完整度更高。
◎對國內外競賽的觀察:
多參加多健康。
其實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比賽很多,多嘗試可以激發思考,也可以慢慢從比賽中建立自信,讓設計更好更完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國內或國外設計競賽設計的質感一定要好,才能讓作品突出,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
◎給想參加國際競賽學生的建議:
志在參加,不在得獎?志在得獎,不在參加?
把的作品包裝得漂漂亮亮出國比賽,並且保持好心情,更能在比賽之中學習很多,對於參加競賽,作品集的數量也是很有附加價值的一個部分。得獎,能拓展國際視野,認識更多的設計人,也讓大家來認識你,對於日後的工作將是一份漂亮的履歷。
但是不論得獎與否,得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都只有自己才會明白,得失心放的太重,也不見得是件好事,設計,不就該開心的去創作。
勇氣!沒有不可能。
很多時候參加比賽或許是為了給老師看,但其實另一部分是不服氣吧,想用比賽證明自己,但這絕對是可行的方法,由於很多時候國情不同,大家對物件的解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很多設計只是還沒找到伯樂而已。
最後,想告訴大家過程中真的不免有很多失敗,可是我們還是記得持續嘗試,也有很多的質疑接踵而生,但我們努力地設計出屬於我們的設計,而且是快樂的。